-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乐府新声 (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THENEW VOICE OFYUE—FU(TheAcademicPeriodicalofShenyangConservatoryofMusic)
[编者按:本文是刘学严所作 “探索神秘和声——走近斯克里亚宾”(载 “乐府新声”2008年第一期3月号)一文的续篇,
上特别是对斯氏和声技法的阐述上,本文和上一篇有着紧密的连续性,没有读过该文的读者最好先读,然后再读本文]。
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的和声特色
— — 探秘 “神秘和声’’的巅峰之作
刘学严
[内 容 提 要】本文在探索与破解斯克里亚宾 神“秘 和声技法的基础上,对他成熟的晚期代表
作——第六至第十钢琴奏鸣曲,其中最具 神“秘和声 特色、最具 标“新立异 的各
关键段落,进行了分析与释解。为理解、明辨、认识斯克里亚宾晚期钢琴奏鸣曲
等作品的和声技法提供了理论上的参考。
关【 键 词】变属和弦/和声根音/块的移动与变形/块的交叉与重叠/高潮区调/性服从与回归
[内容类别词】作曲技术理论
斯克里亚宾(1872.1915)的晚期钢琴奏鸣曲,是指第六(oP. 足,才促使他积极的去寻觅 自己心目中所期盼肝瞳憬的音响。
62)、七(OP.64)、/\(0R66)、九(OP.68)、十(oP70)等五首作品,是 例如他经常在各种音乐会上,自己演奏第七奏鸣曲,并将此曲
斯氏和声语言嬗变转型期以后即创作晚期的作品。斯氏的创 视为一首 “神圣”的奏鸣曲,他曾这样说过:“这里充满了大气的
作分三个时期,即:早期(1885—1900,OE1-OP.27、28)、中期—— 芳香,……这首乐曲是属于神秘世界的,请洗耳恭听这静谧的
变异转型期(1901.1909,OP.30.OP.57)、晚期(1910.1914,OP. 喜悦”。斯氏在神秘的副题出现时,在乐谱上特别标明:“要以
58一OE74)。第六、七奏鸣曲作于 191l-1912,第八奏鸣曲作于 天使般感官化的喜悦”(avecunecelestevolupte)“极其纯粹的、
1912.1913,第九、十奏鸣曲作于 1913。“ 柔和的演奏”(trespur,avecuneprofondedouceur)产生出一种
在经历了变异转型期以后,斯氏进入了自创的“神秘和声” “至福”与 “崇高”的音响 。斯氏也曾写下过这样的话:“我是
体系,由于这一体系和他的创作思想高度统一,致使他的创作 自由的,我是有生命的,我是一个梦境,……我不断的寻求我 自
如鱼得水如虎添翼,进发出更加炫丽的火花。这五首钢琴奏 己的渴望,……”。由于他本人既是作曲家又是钢琴家,他有着
呜曲就是在这臻醇的晚期写出的巅峰之作。随着时间的推移, 足够的钢琴技巧,可以在琴上信手 “弹”来,任意寻觅各种心 目
越来越获得后人的认可。其中第七奏鸣曲被称之为 “白色弥 中的音响,斯氏凭借他锐敏的 “和声感”,终于找到了他认为的
撒”,曾多次由作者亲自演奏,第九奏鸣曲被称之为 “黑色弥 “天籁之声”,这五首奏鸣曲就仿佛是斯氏以 “天籁之声”鬼斧
撒”,这些作品以它独特的和声语言,不同凡俗的奇异音响,标 神工般构建的 “天外奇峰”。
新立异的格调称著于世。 主部与副部的和声对 比手法
诚然,斯氏的世界观在当时已然是彻底的唯心主义,认为 斯氏在奏鸣曲的写作上、在曲式方面,应当说是基本上继
“艺术能通神”等等,但也正因此,他对传统和声的音响极不满 承了古典奏鸣曲的写作原则。斯氏的创新不在曲式上,而是
作者简介:刘学严 (1935~),沈阳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
26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在和声上,因此,我们的分析将沿袭曲式的框架,而分析的重点 的衔接关系,音和音之间的倾向性、解决关系(有时也保留一
却是放在和声上。如:和弦结构、寻找根音、和声序进、调性布 些)也被 自由连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