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0年第 10期 毕 节 学 院 学 报 NO.10,2010
第 28卷 JOURNALOFBUIEUNIVERSITY Vo1.28
(总第 123期) GeneralNo.123
从 《活着》看余华小说的生命意识
魏家文,楚亚萍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摘 要:余华在 《活着》中用平静 的语调向读者讲述 了富贵的坎坷人生故事,从叙事内容到作品内涵
都表现 出一种坚强而又孤独的生命意识 ,主要表现在对生命价值和 目的的全新认识 、对苦难的正视与
超越等方面。这种独特的生命意识,从哲学层面来看是一种积极面对生存 ,沉着应付苦难,坦然面对死
亡的人生观,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作家从终极意义上对人的生存悲剧和生存宿命的探寻与超越。
关键词:余华;《活着》;生命意识;人生观
中图分类号 :I207.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059(2010)10-0082-04
作为 “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作家之一 ,余华早期的小说在情感上显示出一种明显的冷漠叙事倾 向。
进入 90年代之后 ,冷漠叙事的一面逐渐减少 ,温情的一面逐渐增加 ,这一转变在小说 《活着》中表现得
尤为明显 。在围绕 《活着》所引发的对先锋小说转型及其余华本人的论争 中,大多数评论家侧重于对冷
漠叙事改变的表现及其原因的分析,而对其中所蕴含的超越生命个体存在的生命哲学意识的关注明显
不足。事实上,尽管 《活着》向读者详细展示了富贵的苦难命运史,但在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是一种对苦
难的理解和同情;《活着》打动读者的不是小说的故事本身,而是作家在小说中所表现出的对生命本身
的眷顾与思考,这正是这篇小说独特的价值之所在。
生命意识是人在各种社会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本能的生存 、死亡意识 。对生命个体而言,生命
的最大的威胁是来 自死亡 ,但由于 “死亡本身的不可经验性 ,人类对死亡 的全部知识 ,都建立在对他人
死亡的现象感知上”。]【因此,死亡恐惧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对他人死亡现象的感知上,是某种程度上
的一种 自我恐怖性想象。在这种情况下,生命意识对大多数人而言意味着如何对待现实生命本身,如何
看待生命本身的价值。
处于中国文化主流的儒家文化是一种 “乐生安死”的文化。虽然儒家珍视生命 ,但却强调超乎个体
生命本身价值意义之上更高的东西,那就是作为道德终极范畴的 “仁”:“志士仁人 ,无求生以害人 ,有杀
身以成仁。”(《论语 ·卫灵公》)在这种文化传统的影响下,衡量个体生命价值的尺度不再是生命本身,而
是附着于其上的道德层面的东西。这种观念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现实行为方式的选择 ,更重要 的是形成
了一套与之对应的价值观,被作为一种文化传统为社会成员继承下来 。对 中国文学而言,则是形成了
“文以载道”的文学传统.这就造成了中国古典文学中普遍存在的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漠视。虽然在 “五
四”时期 .以鲁迅为代表的启蒙思想家开始对这一根深蒂固的文学传统展开了全面的批判 ,但在随之而
来的民族危机所掀起的 “救亡”的喧嚣声中,中国文学中刚开始 的 “辟人荒”的启蒙工作还没有充分展开
就被迫结束。
“五四”时期被迫中断的工作在进入新时期后,重新得到众多作家的响应 。作为先锋派代表作家的
余华.在继承 “五四”文学传统的同时,向延续了几千年的传统生命价值观提出了大胆的挑战。他的作品
收稿 日期:2010-05一I5
作者简介 :魏家文 (1970一).男 ,湖北枝江人,贵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博士 ,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楚亚萍 (1986一),女,陕西汉中人 ,贵州大学人文学院2009级美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美学。
· 82 ·
在对暴力 、死亡、苦难 、欲望等生命表现形态的描写 中,提出了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 ,而不是为活着
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的全新的价值观,这在 《活着》中富贵身上得到了集 中展现。
1、生命的价值和 目的在于活着本身
生命存在的标志之一在于 “活着”,离开了 “活着”的抽象生命形态,对生命个体而言没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