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拟古诗的繁荣看六朝诗学精神.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拟古诗的繁荣看六朝诗学精神 于 浴 贤 (泉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 六朝文坛是一个生机勃发、具有极强生命力的艺术温床,文学艺术 之花在这片沃壤中不断绽放,诗文新的艺术生命一个个由此孕育并诞 生:五言诗繁荣,四言诗再创辉煌,七言诗从孕育、萌芽到发展;永明新 体诗出现,标志着诗歌从古体向声律发展;文风由质朴刚健而走向华 美,并由华美到平淡再到绮靡;玄言诗、山水诗、乐府诗、宫体诗先后出 现;语言由散人骈,叙事、摹状、议论、抒情,各种表现手法都得到运用; 从题材内容到艺术技巧,新变迭出。这是一个“俊才云蒸”的时代,一个 充满艺术创新精神的时代;六朝人积极探索,满腔热情地从事文学艺术 创造,并随时期待着新变的出现。在这个艺术创新精神开放而活跃的 时期,拟古诗被推上了文学艺术舞台,构建出一座融通古今的艺术桥 梁,形成了一道令人瞩目的艺术景观,而与各类文学艺术形式同光齐 辉。这应该是六朝人引以为骄傲的一份硕果吧?然而,沧海桑田的巨 变,带来了时空的阻隔和人们社会文化思维及审美的差异,这种差异阻 碍或影响了后人对前代文学艺术形式美的认知,对历史文化现象的认 识。六朝大量拟古诗的出现,在后人的文学审美中实在得不到太多的 认同,更多是以模拟因袭的形式主义产物、生活内容贫乏的必然结果来 看待它。因此,充分认识特定历史时代的社会文化特点,尤其是了解和 把握一代诗学精神,将有助于我们以更宽广的艺术视野来认识历代文 学创作,并给予中肯的评价。拟古诗有佳作,亦有平庸不足道者,其间 是非优劣,褒贬不一,在所难免。就拟古诗本身的优劣评价,这是一个 从拟古诗的繁荣看六朝诗学精神·171。 方面;而就拟古现象本身的存在与关注则又是一方面。风靡于六朝四 百年而不衰的拟古现象,并非一批拟古诗成就的高下可以概括和解释 的,它是六朝诗学精神富有代表性的反映,透过拟古现象,可以解读出 六朝诗学精神的丰富内涵。毫无疑问,拟古诗的繁荣与六朝生机勃发 的艺术创新精神是一致的,是六朝诗学精神的一个缩影。 拟古诗与文学自觉和文学不朽 六朝拟古诗大量出现,诸代诗人的创作中往往有拟古诗,他们或拟 《诗经》、拟乐府、拟《古诗十九首》,或者直接模拟前代诗人的作品。模 拟的对象很广,诗体形式多样,题材内容丰富多彩,数量极大。单是题 目明确以“拟××”“代××”的作品数量就相当可观,如陆机《拟古诗十 九首》十二首,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拟四愁诗》四首,庾信 《拟咏怀》二十七首,鲍照有拟古诗、拟陶彭泽、拟阮籍、拟刘桢等人的 诗;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学魏文帝诗》、《效阮公诗十五首》等都是拟 古诗;再则,一批作品从形式到内容都模拟前代诗体和诗人,但题目不 标明拟古的,数量也不小;此外,还有文人以乐府古题咏古事的,如陆机 《婕妤怨》、傅玄《秋胡行》等。拟古诗创作人数众多,代不乏人,尤其值 得注意的是各代文坛的大家高手都有拟古诗,而且数量较他人多,质量 也较高,可见当时拟古风气之盛。 六朝拟古诗的繁荣,反映了士人学习模仿前人创作的热情和执著 精神,拟古成为士人学习前人、探索艺术技巧的一种途径。文学创作的 尊古之风历来有之,汉人的一批仿《骚》作品不就是拟古的产物?《汉 书。扬雄传》载,(雄)“又仿《离骚》作重一篇,名日《广骚》;又仿《惜诵》 以下至《怀沙》一卷,名日《畔牢愁》。”至六朝,拟古之风犹盛。刘勰《文 心雕龙。才略》日:“观夫后汉才林,可参西京;晋世文苑,足俪邺都;然 而魏时话言,必以元封为称首,宋来美谈,亦以建安为口实。何也?岂 非崇文之盛世,招才之嘉会哉!”《全晋文》载傅玄《七谟》序日:“昔枚乘 作《七发》,而属文之士若傅毅、刘广世、崔驷、李龙、桓鳞、崔琦、刘梁、桓 彬之徒,承其流而作之者纷焉。”文学发展经历了先秦两汉相当漫长的 ·172·谁是诗中疏凿手 探索历程,至魏晋南北朝已有相当丰富的艺术积累。这种积累的厚重, 终于引发了文学艺术从量变走向质变——文学开始从文史哲不分的混 沌状态中剥离出来,独立为文,展示其作为文学所固有的美的特质。文 学创作从自由进人了自觉阶段。文学自觉肇始于建安,历三国两晋至 南北朝不断走向成熟,其美的特质,独立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断得到认 识和肯定。从曹丕的“诗赋欲丽”①,陆机的“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 浏亮”②,到宋文帝于儒学、史学、玄学之外另立文学一

文档评论(0)

higu6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