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用调与创意看苏轼的词史地位
——以《浣溪沙》、《水调歌头》、《念奴娇》为例
湖北大学 刘尊明 陈 欣
苏轼对宋词的革新开拓表现在内容题材、风格特色、形式技巧等各个方
面,而他对整个词史发展的深远影响是在传播接受的动态过程中逐步产生
与显现的。对苏轼词史地位的认识,我们既可以从宏观的视野去做系统的
考察,也可以从微观的层面来做局部的观照。比如,通过对《浣溪沙》、《水
调歌头》、《念奴娇》这三个词调的创作及其影响,我们也依然能够很明晰地
看到苏轼在宋代词史上所取得的卓越成就及其所占据的重要地位。
一、《浣溪沙》——唐宋小令“第一调”中“第一人”
《浣溪沙》虽然是一支小令歌曲,但它却是唐宋词坛上使用频率最高的
一个词调。据统计,唐五代共有98首《浣溪沙》歌词传世,①从作品数量来
看,仅次于《兵要望江南》(720首)和《杨柳枝》(139首)。如果我们把传为
唐易静所作多达720首的《兵要望江南》以及类同于七言绝句体的《杨柳
枝》视为两个特例的话,那么《浣溪沙》便是唐五代最为流行的一个词调了。
两宋更留下了多达848首的《浣溪沙》歌词作品,②在宋代词调排行榜上名
列第一。如果将唐五代和两宋的《浣溪沙》词作合起来,则总计为946首,
也仍然无可争议地高居唐宋词调作品数量之首位。如此看来,《浣溪沙》不
①本文有关唐宋词调、词作、词人的统计数字,均据南京师范大学网络版《全唐宋金元词文库
及赏析系统》检索统计,并对其中已发现的一些错误之处做了订正。如用该系统之《全唐五代词索
引》检索,共得《浣溪沙》词牌正名之作97首,其中李琛“风压轻云贴水飞”及“一曲新词酒一杯”2
首为存目词,分别为苏轼和晏殊的作品,应剔出,实为95首。另以《山花子》为词牌正名者3首,乃
《浣溪沙》同调异名之作。两项加起来,共得98首。
②据《全唐宋金元词文库及赏析系统》之《全宋词索引》,两宋《浣溪沙》词牌正名之作共795
首,其中魏了翁“骊驹未撤客乘鞍”1首乃误植,应为《阮郎归》之作,故剔出,实为794首。另以《山
花子》为词牌正名者凡31首,计《山花子》4首,《摊破浣溪沙》15首,《摊声浣溪沙》3首,《添字浣溪
沙》8首,《感恩多令》1首,漏收周紫芝《摊破浣溪沙》“门外青骢月下嘶”1首,实为32首。又以《减
字浣溪沙》为词牌正名者凡22首。后两项乃《浣溪沙》同调异名之作,三者加起来,总计848首。
·396·
仅是唐宋小令中的“金曲”,而且也堪称是整个唐宋词调之冠冕。
如果说《浣溪沙》是唐宋词调中的“第一调”的话,那么苏轼则堪称是
“第一调”中的“第一人”。据笔者统计,在整个唐五代两宋时期,除了敦煌
词、鬼词及无名氏之外,共有188位有姓名可考的词人参与了《浣溪沙》词
的创作,其中唐五代词人16位,宋代词人172位,而苏轼则以46首词作高
居唐宋词人《浣溪沙》创作数量之榜首。这个统计数字能说明什么问题呢?
或者说它能给我们怎样的启示呢?我们认为,至少有以下这样几点值得思
考和注意。
首先,苏轼的大力创作反映了他对《浣溪沙》这个唐宋词坛使用频率最
高的词调的运用及其繁荣所做出的重要贡献。在唐宋词人中,对一个词调
的创作达数十首之多者虽不乏其人,但像苏轼所作《浣溪沙》达46首之多
者却并不多见,这个数字不仅在苏轼所使用的78个词调中名列第一位,在
苏轼留存的363首词作总数中占据了12.67%的高比例,而且也远远超出
了宋代其他《浣溪沙》的著名作者,如晏殊(13首)、欧阳修(9首)、晏畿道
首)、刘辰翁(12首)等人,说明苏轼在《浣溪沙》的创作中用力最深,所以作
品最多,贡献最大。
其次,苏轼对《浣溪沙》这个词调的选择也代表了唐宋词人比较一致的
审美选择和创作倾向。从形体上看,《浣溪沙》由七言六句组成,“很像一首
不粘的七律减去第三、第七两句”。①从总体的视觉形象而言,它依然是一
个齐言的方阵。然而仔细观赏,我们就会有新的发现和体悟:其一,此调分
上下两片,这就打破了七律以七言八句为一整体的凝固结构,使得结构走向
开放,形体变得摇曳起来;其二,此调上下两片各由三句组成,这又打破了中
国古代诗体尤其是近体诗以四句或八句等偶数句为单位的结构形式,具有
一种不平衡的摇荡而又和谐的美感。《浣溪沙》一调在唐宋词的创作中使
用频率最高,与它接近于近体诗而又比近体诗更新颖多姿的形体特征是密
切相关的。②一方面,熟悉近体诗的唐宋文人更容易掌握《浣溪沙》这个词
调的格律特征和形式技巧,写起来会觉得更为得心应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