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 广东社会科学》 2011 年第3 期成长和展现中的工人主体性 一个延续30 年的判断及检验冯同庆(中国劳动关系学院, 北京100048)[作者简介] 冯同庆(1947—), 男, hellip;.docVIP
-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载《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3期
成长和展现中的工人主体性:一个延续30年的判断及检验
冯同庆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 100048)
[作者简介]冯同庆(1947—),男,山西汾阳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学会劳动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从事工人调查、劳动社会问题和工会理论方面的研究。
[摘 要]了解中国改革开放后工人的状况,应该重视当事人——工人认知和行为的本原价值。在社会阶层分化的背景下,工人的主体性反而得以展现,彰显着他们的自尊和自信。2010年春夏连续发生的劳动社会事件集中反映了工人的主体性诉求,以此为契机构建工人维权机制的社会权利基础,才是理性的选择。
[关键词]中国;阶层分化;工人;自尊;自信;社会发展
Assessing a labour workers investigation hypothesis in light of 30 years experience: a discussion of the positive implications of the labour events in 2010 spring and summer
Feng Tongqing
[Abstract] To understand the situation of the workers aft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it is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value of workers’ consciousness and behavior. In the circumstance of the division of the social stratums, the workers’ subjectivity has been expressed and their self-respect and self-confident have been showed. labour events in 2010 respect the labour subjectivity request. With this as the turning point, it will be a rational choice to build the social right foundation of the workers protection system.
China, division of the social stratums, workers, self-respect and self-confident, social evelopment
由2010年春夏连续发生的劳动社会事件,使我不由得回顾起30多年来自己在工人状况调查和研究中的一个判断。在改革开放后的社会阶层分化中,尽管矛盾错综复杂,工人的主体性却在形成和成长,不仅他们自身表现出自尊和自信,也有助于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工人当事人的认知和行为有着本原的价值
如果说工人状况调查属于人文学术研究的话,我做这种研究是有一个起点的。由这个起点形成的理念犹如坐标,校正着我后来所学习到的一切知识。这就是,工人当事人的认知和行为是不能不察的,与学术研究者的认知相比较有着本原的价值,工人不是被人怜悯和同情的社会因子而是有尊严和积极的社会力量。
30多年前的1973年,我在北京绒毯厂劳动。在“文化大革命”那个纷乱的年代,给我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工人技术员的经历。我和我的同学写了相关的调查报告,并且发表在学报上。[1]他是一位两手油污的工人,24年如一日,主持和参与了50多项技术革新。当时对工人的形象有各种解说,而在我心目中,他们是实在的、伟岸的、有尊严的。
10余年后的1985年,我开始了工人问题的职业教学与研究。当2000年前后,我总结对工人状况的研究时,不由得要寻找来自“田野的支持”。那是在更早的1968—1973年,我在内蒙古农村插队务农,结识了众多的农民朋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教育我们怎样从教条的知识中回归社会的常识。[2](p7-8)又过了10年,当我研究农民工状况的时候,我又向“田野的支持”求援了。因为,我所研究的农民工,他们的前身就是我的那些农民兄弟。[3](p405-407)他们在劳作和生活中,特别是在人际关系博弈中,充满智慧和自信。
我需要这种支持,是因为工人问题的研究众说纷纭,只有走进他们才能使我拾起信心和理性,持守一种学术研究的定力。
30年改革开放中的工人问题,对其研究可以考察他们的生存状况指标,也可以考察相关的环境约束指标、劳工标准指标、经济增长指标、社会发展指标、政治绩效指标等。而在我的视野里,这些指标之间往往是相互冲突的。像上个世纪70年代末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