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歌研究三十年19802010——改革开放传统音乐理论专题的研究述评之一.docVIP

琴歌研究三十年19802010——改革开放传统音乐理论专题的研究述评之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琴歌研究三十年(1 980—20 10) ——改革开放传统音乐理论专题研究述评之一 ■吴姝岚陈江鸿 “王王歌”一词,源于古人抚琴而歌的演唱形式,到后来衍生 等出几种含义:其一,是指抚琴而歌,以琴为声乐演唱伴 奏的表演形式。其二,是指专门为这种演唱形式而创作或改编 的音乐体裁。其三,是指具体的音乐作品,具有声乐与古琴相 伴而作的规定性。(p琴歌音乐是古琴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 一,它较好地发挥了古琴富于歌唱性的特点,又与声乐水乳交 融、相得益彰。我国历代琴家留下了丰富的琴歌作品,其中著 名的有《阳春白雪>、《关山月>、<阳关三叠>、<苏武思君>、 <古怨》和《胡笳十八拍>等。 我国史书中很早就记录了琴歌这种表演形式,(尚书?益 稷>记载:“博拊琴瑟以咏。”《琴史?声歌>中有:“歌则必弦 之,弦则必歌之。”(2可见,琴歌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学者对 于琴歌的研究也从来没有断过,从东汉蔡邕的《琴操》到清代 蒋兴俦的<东皋琴谱》等,古人为我们留下了丰厚的琴歌研究 文献和史料。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学者在琴歌研究方面取得 了新的进展。然由于十年积垢,时间仓促,三十年来的琴歌专 题研究也暴露出一些弊端与不足,如盲目纳西、体系零散、成 果良莠不齐等。为总结成果,积累经验,有必要将三十年来我 国学者在琴歌研究方面的成果进行述评。 一、琴歌表演技法研究 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关于琴歌表演技法的专题研究共 收得论文13篇。 1.歌表演技法整体论 查阜西的《琴歌的传统和演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 1995年第4期)指出琴歌演唱需使用“乡谈折字”之法,要求 在演唱时用纯正的方言,把琴歌中每一字的“四呼开合”和 “四声阴阳”结合起来,折转到谱音上去,这样才能做到韵味 醇正。张晓农的《琼林瑶树声,行云流水韵——论中国古代琴 歌的演唱特色>(《交响)2002年第4期)提出琴歌演唱需讲 究“乡谈折字、谱外透韵”、“以声依吟、疾迟随心”、“温和淡  雅、声韵相融”、“着意发挥、淡化文饰”等技术与要求。此外, 祝伶的<诗词曲声韵之音——论如何把握琴歌演唱的风格》 (《科教文汇)2006年第4期)、刘海莉的《谈古琴歌的演唱 艺术>(<管子学刊>2010年第3期)等论文分别从琴歌演唱 中的情、气、字、腔,以字行腔、倚声填词等几方面阐述了琴歌 演唱的技巧。 2.琴歌古曲表演技术分析 如苗雨、郭小燕的《古典琴歌(阳关三叠)及其演唱问 题>(<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蒙玲玲的《琴 歌(阳关三叠)的艺术表现>((歌海>2006年第4期)以及 马爱红的《音乐作品演唱阐释的层次——以(阳关三叠)的 演唱为例>(《歌海》2008年第6期)等都是对名曲《阳关三 叠》演唱技术的专题分析。三文皆对该曲的演唱技巧进行了 较深入的分析,指出了演唱中应关注到伴奏、吐字、运气、节奏 律动与歌辞韵律的结合以及情感的表达等方面的技巧。 二、琴歌音乐形态研究 这一时期关于琴歌音乐形态研究的论文21篇,多借用西 方作曲技术理论,对古代名曲如《胡笳十八拍》、《阳关三 叠>、《古怨》等进行形态研究,计有结构、旋法、节奏、调式、 音阶等技术分析,客观上推动了我国传统音乐形态学研究体 系的动展。 1.对古曲《胡笳十八拍》的形态分析。周畅是较早对古代 琴歌作品进行本体研究的学者之一。他的《琴歌(胡笳十八 拍)>(《人民音乐》1982年第2期)对该曲各段落的音乐发 展进行了分析,指出其全部音乐都是依据第一拍的音乐变化 发展出来的。周先生另文《琴歌(胡笳十八拍)主题乐句的变 化手法>(《乐府新声>1984年第l期)将此曲每一拍的结构 分为头、身、尾三个部分或头、颈、身、尾四个部分,又根据其主 题乐句的变化情况,分作“易位”、“斩腰”、“换腰”等十法来 阐述。曹光平的《论琴歌(胡笳十八拍)的变奏手法>(<星海 52尺民4-a瓣-l 万方数据  PEOPLES M125IC  2011.11 音乐学院学报>1992年第4期)以该曲为例,对东西方音乐 之变奏原则、变奏手法、变奏曲式类型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 指出二者之异同。王震亚的<琴歌(胡笳十八拍)浅释>(<音 乐研究>1983年第3期)、周国安的<蔡琰与琴歌(胡笳十八 拍)>(<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6期)等也分别对该 曲形态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2.琴歌<阳关三叠>的形态研究。在《古琴曲(阳关三 叠)的曲式结构特点——兼谈中国传统音乐结构的某些共性 因素>(<中国音乐学>1995年第2期)中,李吉提对琴歌 <阳关三叠>@的叠奏式结构作了较细致的分析,指出叠奏就 是一种曲式,它不同于西方的严格变奏与自由变奏。李教授 另文<从‘理还乱’中走出——琴歌(胡笳十八拍)分析体 会>(<交响>1999年第3期)着重分析了该曲的随机性、合 理性和

文档评论(0)

wpxuang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