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标初始混淆的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商标初始混淆研究 研究生姓名: 张筠丽 学号:20090301250916 校内指导教师姓名:李雨峰 校外指导教师姓名: 职称: 职务职称: 教授 申请学位等级:硕 士 学科: 法学 专业: 知识产权法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12 年 3 月 1 日 论文答辩日期: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和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 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之处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获得 西 南政法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 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 西南政法大学 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特授权 西南政法大 学 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并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以供查阅和借阅。同意学校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商标初始混淆研究 The Study on the Trademark Initial Interest Confusion 作 者 姓 名: 张筠丽 指 导 教 师: 李雨峰 教授 西 南 政 法 大 学 Southwest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内容摘要 商标初始混淆是商标混淆理论的新近发展,自诞生至今不过短短三十余年。随着网 络技术的不断更新,网络商标侵权类型的日益多样化,初始混淆理论开始崭露头角,成 为美国法院判决网络商标侵权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面临网络商标侵权等新型商标侵 权难以规制的困境,确有必要引入一种适宜规制网络商标侵权的新型商标理论,以不断 完善我国商标理论,同时缓解法院判案无法可依的尴尬局面。 基于此,本文主要借助美国司法实践,先就初始混淆的产生背景、必要性进行分析, 厘清初始混淆的历史脉络,从传统商标混淆理论的缺陷、商标淡化理论的局限性等方面 分析初始混淆理论的必要性,再详细分析初始混淆的认定规则,同时对初始混淆的适用 情形进行归纳阐述,在比较分析美国、欧盟及我国台湾地区关于初始混淆的研究现状及 研究态度基础上,对我国是否应当引入初始混淆理论提供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六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了初始混淆的概念与属性。首先简要介绍了商标混淆理论,从商标混 淆理论在规制新型特殊商标侵权的不足中引出初始混淆的概念、定性等内容。其次分析 了关于初始混淆的商标侵权行为与不正当竞争行为定性的分歧,最终通过对初始混淆行 为的本质分析确定初始混淆行为属于商标侵权行为。 第二部分详细介绍了初始混淆自 1962 年美国立法态度的宽松至其在网络商标侵权 认定的广泛适用的短短三十余年的历史沿革。当美国第二巡回上诉法院首次在戈特里安 案中适用初始混淆理论时,初始混淆并未引起美国理论界的广泛重视。但戈特里安案与 美孚石油公司案仍奠定了初始混淆的理论基础:初始混淆的损害在于行为人不正当地获 取了商标权人的商誉。而在布鲁克菲尔德案中,第九巡回上诉法院创举性地将初始混淆 运用于无实际混淆产生的网站元标签侵权纠纷中,此后,初始混淆迅速成为美国法院审 理网络商标侵权的新贵,美国在司法实践中逐渐确立了初始混淆的地位和规制方法。 第三部分分析了初始混淆的必要性,主要从传统商标混淆理论与淡化理论在新型特 殊商标侵权方面的规制无力角度阐述引入初始混淆理论的必要性。从利益保护存在偏 颇、商标指示功能的减损、潜在消费者产生混淆等方面阐述传统商标混淆理论的不足; 而商标淡化理论迄今为止并未得到普遍承认,且其适用具有局限性,仅限于对驰名商标 1 的保护。在现有法律技术不能妥善解决的情形下,行之有效的一条途径是引入新的技术 规定,作为解决现有困境的权宜之计。 第四部分作为文章的主体部分论述了初始混淆的认定规则和适用情形。初始混淆作 为商标侵权行为的一种,也应当适用与一般商标侵权相同的认定规则。首先应当证明商 标权人争议商标是有效的商标、具有可保护性,其次应当证明行为人的行为构成初始混 淆,此点可适用认定“混淆可能性”的认定规则,但又应当特殊情况特殊分析,着重出 适宜初始混淆行为的认定规则。初始混淆的适用情形部分分为一般适用情形与网络适用 情形两种,同时初始混淆存在例外情形。 第五部分对初始混淆进行了比较法研究,分析了美国、欧盟及我国台湾地区对于初 始混淆的态度。第六部分对我国商标侵权认定标准提供了完善建议。首先分析了我国商

文档评论(0)

wpxuang1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