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仁学思想传承刍议.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孟子仁学思想传承刍议 江苏省如皋第一职业高级中学 任树华 226511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最高的道德标准是“仁”。“仁”作为孔子儒学的基本范畴,一方面显示了孔子对于完善人格的追求,另一方面表达了他对于现实政治的见解。“仁”的内涵极其丰富,从伦理道德、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显示了孔子对于道德行为规范和理想社会制度的建构。 孔子死后,儒分八家,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1)。孟子认为“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2)。他平生的最大愿望就是“学孔子也”(3)。他在接受、继承孔子学说的同时,又对其加以发展、创新,极大丰富了儒家思想。基于其在儒学发展史上的突出贡献,他本人也跻身于儒家“亚圣”的宝座,记述其言论的《孟子》被奉为经典。下面简要论述其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春秋末期,社会动荡,周王室衰微,周天子不足轻重,各诸侯国争王称霸,擅自改变礼仪制,度“礼乐征伐自诸侯出”(4)。即使在诸侯国内部,弑君杀父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孔子认为这是“天下无道”的表现。因此,反对僭礼,要求恢复周初有条不紊的统治秩序,便成为孔子政治思想的出发点。 孔子在政治上是个保守主义者,他一生致力于恢复周礼。他认为礼仪政治是植根于人的本性的,因此,他选择以仁释礼的方式。在他看来,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尊老卑幼的秩序,并不是人为强制的,而是建立在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之爱上的,是人性的内在欲求。《论语·泰伯》篇中讲:“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所谓“笃于亲”,就是以深厚的感情对待亲人和亲族,即“亲亲”之道,也就是说要“入则孝,出则悌”(5)。接着他又发挥说:“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6)由此引出了“尊尊”。“尊尊”是“亲亲”在政治上的表现,通过唤起人所共有的这种亲子之爱,并将其上升为人的自觉行动。由此,犯上作乱的事情就会鲜有发生,社会就能够得到和谐的发展。接下来再将“亲亲”推而广之,做到“泛爱众而亲仁”(7),这就达到了圣人的境界。 孟子生活在战国时代,那正是中原烽烟四起、社会剧烈动荡的年代,孟子从历史和现实的政治总结中得出经验和教训:“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8)因此,推行仁政,势在必行。 一、推恩以保民 孟子以性善论作为出发点,将“不忍人之心”扩展到政治上。他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9)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有同情别人的心,先王因为有同情别人的心,所以才有同情别人的政治。孟子仁政的内容,就是实行以仁、义为核心的“推恩”思想。他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10)那么如何来“推恩”以施行仁政呢? 首先,孟子要求统治者发政施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安定人民的生活秩序,在经济上“制民之产”( 11),“民无恒产,因无恒心”(12)。如果没有常存的善心,那么“放辟邪侈,无不为己”(13),为所欲为。孟子借用井田制形式来制民恒产,劝告统治者要做到“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14),“不违农时”(15)。这样,百姓有维持生活的私有产业,“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不免于死亡。”(16)最终“使民养生,丧死无憾”(17)。 此外,孟子还主张“薄税敛”(18),他劝告统治者“布缕之征,粟米之征,力役之征”(19)。这三种赋税中,只能“用其一,缓其二”(20),如果同时收两种赋税,老百姓就会有饿死的,同时收三种赋税,就会陷入妻离子散的悲惨境地。 二、民贵君轻 孟子仁政思想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民贵君轻”。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21)民为国本,民众最为重要。“社稷”即土谷神社,象征国家,国家的存亡取决于民,所以,比起民众来说,是次一等。君主的存亡则决定于前两者。因此,君最轻。“民为贵”的思想,是从历史上国家得失的经验教训中总结出的重要结论。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22)。国家的得失,在于民心的向背,只有君行仁政,爱护民众,才能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反对战争 孔子反对诸侯之间互相攻伐,主张各国睦邻修好。他特别赞赏管仲“九会诸侯,不以兵车”(23)的做法,认为像管仲那样,多次辅助齐桓公会盟诸侯,不需发动战争,就使天下安定,这样做很符合他所谓的仁德。 孟子正处于战国兼并战争十分激烈的时代,他的反战思想尤其强烈。首先,战争违背了他的仁政方案,任何一场战争的结果便

文档评论(0)

天马行空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