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1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科举制
科举制是一种考试选官的制度。它是在隋唐时期,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登上了历史舞台;产生于隋,确立于唐,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通过考试,择优录取,为中小地主乃至平民走上仕途创造条件,也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并有利于整个社会的重学风气的形成。但其主观目的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维护统治、控制知识分子的需要,不利于选拔有进取精神、创新意识的人才,特别是到了明清时期发展为八股取士,日益僵化、腐朽,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自由的文化专制工具。
科举制
在2011年的高考中,有江苏卷2、广东卷13、山东卷9、上海卷35、安徽卷36、四川卷37、新课标卷40等高考题都以科举制来命题,出现的频率较高。
(2011·江苏卷2)下图所示为《唐书》所载830名进士的出身分布比例,由此可见,唐代科举制( )
A.为选拔士族子弟而设立
B.仍然是九品中正制翻版
C.缩小了人才选拔的范围
D.兼顾多个阶层但不完善
【思路点拨】本题以图片的形式考查科举制的作用、意义以及阅读、理解图文材料、获取有效信息以及调动所学知识分析、阐释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可用排除法,科举制是随着门阀地主的衰落和中小地主的兴起而出现的,它是一种考试选官制度。故A、B、C都应排除。通过阅读材料可以发现,士族子弟仍然占71%的录取比例,说明了科举制并不完善,故选D。
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都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分封的诸侯在国内都有世袭的特权,互为表里,共同维护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学生在理解时极易混淆,弄清两者的不同之处,很有必要:
? 分封制 宗法制 目的 巩固周王室对于新征服地区的统治 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 核心内容 天子分封土地和人民,建立诸侯国,以拱卫王室 以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权力,其核心内容是嫡长子继承制 内部关系 在分封制下,天子、诸侯、大夫、士等级森严,是一种权力等级关系 在宗法制下,嫡长子与庶子在血缘上是兄弟关系,在政治上是上下级关系 影响 巩固了统治,扩大了西周统治区域。但后期随着王权衰落,造成春秋战国割据混战的局面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特权和垄断地位, 也有利于贵族内部的团结与稳定,维护了分封制
(原创)西周时的诸侯国吴国(今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第一代君主太伯是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即周太王)长子,太王欲传位其三弟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知道后,为了达成其父心愿,乃与其二弟仲雍出逃至南方,建立了吴国。以上事迹反映的周代的制度有( )
①实行王位世袭制
②建立了完备的宗法制
③实行了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④确立了尊卑分明的礼制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思路点拨】本题以太伯让位的历史典故入手,考查周代制度的基本特征和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并从材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①②③④符合周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故应选D。
由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反思中国民主化的漫长和曲折
邓小平同志说:“家长制是历史非常悠久的一种陈旧社会现象,它的影响在党的历史上产生过很大危害。”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两千多年,在封建王朝被推翻之后,这种封建专制主义在中国较长时间里还在产生影响,甚至在社会主义社会有时还会沉渣泛起,从某一方面破坏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生活。因此,批判封建专制主义,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政治任务,目的是要剔除专制主义思想,树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的思想和观点。
(江苏省南京市2011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纲独断,乃本朝家法。自……皇考(雍正)以来,一切用人听言,大权从未旁假。即左右亲信大臣,亦未有能荣辱人,能生死人者,盖与其权移于下,而作威作福,肆行无忌,何若操之自上,而当宽而宽,当严而严,此朕所恪守前规,不敢稍懈者。
——《乾隆实录》
材料二 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为天下利害之权皆出于我,我以天下之利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始而惭焉,久而安焉,视天下为莫大之产业,传之子孙,受享无穷。
——《明夷待访录·原君》
材料三 尚忆戊戌之岁,清朝方锐意变法,而廷臣之向背不同。某侍御,主于变法者也,疏论礼部尚书许应揆腹诽新政。上令(许)自陈,以为无罪,而某侍御遂为舆论所不直。夫其人躬言变法,而不知其所谓变者,将由法度之君主而为无法之专制乎?……呜呼!
——严复《法意》
材料四 中国以四五千年的君主国体,一旦改为民主,在世界新趋势虽顺,在世界旧观念则逆。况以一二人为之,则因逆而更难。而孙中山不畏难,不怕苦,不耻屡仆屡起,集合同志,谋举革命,千回百折,备尝艰辛。……孙中山之革命,则为国体之改革,与一朝一姓之更变,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打工文学”的症候式分析.pdf
- “当代”诗歌生产与消费中的“倡懂”现象.pdf
- “泛在”来袭:信息素质教育何去何从.pdf
- “物”“我”如何“通”——庄子“与物无际”与“不以物易己”的哲学分析.pdf
- 卞之琳诗歌英文自译翻译伦理之透视.pdf
- 村务问责:走向村务善治的责任规制机制.pdf
- 大学生就业能力开发现状及其对就业满意度的影响——基于北京地区高校的调查.pdf
- 当代美德伦理背景下的休谟“同情”原则研究.pdf
- 当代中国户籍制度研究综述.pdf
- 高校工会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pdf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2古代中国的经济专题测试.doc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3古代中国的思想专题测试.doc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专题测试.doc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5近代中国政治文明专题测试.doc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6近代中国经济文明专题测试.doc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7近代中国精神文明专题测试.doc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8中国现代政治文明专题测试.doc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9中国现代经济文明专题测试.doc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10中国现代精神文明专题测试.doc
- 2012届高考历史 第二轮总复习 11世界古代政治文明专题测试.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