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池州市商业地产基础资料
第一章 池州市场宏观分析
池州市位于安徽省西南部,北濒长江,南接黄山,东邻铜陵,西望匡庐,是长江南岸重要的滨江港口城市和省级历史文化名城。池州市是中国第一个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和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现辖贵池区、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下设58个乡、35个镇(其中城关镇3个)和2个街道办事处。全市国土总面积8271.7km2,占全省总面积的6%;总人口153万人,占全省的2.5%。池州市是由主城区、青阳副城及九华山风景区“一主一副一区”的组团城市,城市规划区面积1864 km2,主城区规划面积359 km2,建成区规划面积26.33 km2,主城区规划人口25万人。2005年池州市城镇化率达28.5%,预计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
第一节 池州社会现状与发展
一、空前的历史性战略机遇
“十一五”期间,长江流域将形成分工合理、协调发展的亚太地区最具规模与实力的大河产业带,与中国沿海经济带一起,成为东亚和环太平洋西岸巨型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流域GDP占全国的比重提高到30%左右。安徽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提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总体要求,并提出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促进皖江大发展。对池州市抓住沿海产业转移的历史机遇,抢先进行产业衔接,主动迎接辐射,融入以沪、宁为核心的中国最大城镇密集带和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为畅通的长三角大市场体系中,将是大好时机。
发展的外部环境:一是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发达国家因产业结构调整和开发中国市场需要,不断将生产、研发基地转移至国内,沿海及“长三角”等地区供给要素趋紧,为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空间;二是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十一五”期间,国家将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及扶持措施,促进中部崛起,同时省委、省政府确定“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奋力崛起”的发展目标,实施东向发展、促进皖江大发展的发展战略,池州作为东向发展和沿江开发的前沿城市,中部崛起战略将对池州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进力。
发展的内部因素:池州市“十一五”发展优势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一是矿产资源的深度开发,目前池州已探明有工业开采价值的矿藏达40余种,其中铅、锌、锑、锰、钼等储量居安徽省首位,金、银储量可观,特别是石灰石、方解石等非金属矿产更是在国内外市场广受青睐;二是生态资源优越,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57.5%,有国家和省级自然保护区4个,未利用的土地达 95770公顷;三是旅游开发势头强劲,境内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众多,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华山、国家级野生动植物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国家级珍稀水禽自然保护区湿地—升金湖和九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四是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池州市沿江近海,距离长三角中心城市上海仅400余公里、其他城市在600公里辐射半径之内,随着“十一五”多条高速公路和铁路的建成,与长三角地区形成“5小时交通圈”,同时岸线资源丰厚,拥有长江黄金岸线162公里,池州港是长江干线重点港口之一,可常年停靠5000吨级船舶;五是水资源丰富,池州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是全国的两倍、安徽的四倍,人均达到4300立方米,且水质良好。
二、经济环境整体好转
1、国民经济较快增长
2001-2005年池州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增速居于安徽前列。
池州市“十五”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
年份 GDP(万元) 第一产业比例 第二产业比例 第三产业比例 2001 619052 28.99 34.77 36.25 2002 669749 26.98 36.28 36.74 2003 755027 25.92 38.63 35.50 2004 924253 26.40 39.40 34.20 2005 1101800 23.20 37.90 39.90
2005年,池州市四个季度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2.0%、12.3%、12.7%和13.3%,全市经济呈现加速发展之势。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100亿元大关,达到110.18亿元,比上年增长13.3%,增幅为1997年来最高水平。“十五”时期累计实现生产总值400多亿元,年均递增达到10.5%,高于“九五”时期年平均增长7%的3.5个百分点,比“九五”时期累计实现生产总值增加了130多亿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4832元,提高到2005年的8719元,年平均增长12.5%,以现行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已突破1000美元。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成效。2005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25.63亿元,增长3.6%,“十五”期间平均每年递增4.4%,占生产总值比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