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阁体审美范畴释论:以《四库全书总目》为中心
摘要:“舂容”之美,内涵有别:一是指声态美、音韵美,特别强调宏大雄健,如洪钟之铿然;二是指形态、仪态或神态美,基本特征是雍容安雅,纡徐谐美。《总目》所指主要是后者,是优美而不是壮美。与“春容”不同,“肤廓”和“?缓”是《总目》对台阁体文风的否定性审美评价。明代文学之“肤廓”以台阁体为甚,其因有二:一是台阁诸臣缺乏纯文学观,以实用、功利、政治化的态度看待文学;二是台阁之作通常为应制和应酬之作,多属非纯文学性质。“?缓”的特点是宽绰舒缓,不急促,不粗厉。明人审美不尚“?缓”之音,主要由明王朝的国家气运所决定。这种审美倾向后来被四库馆臣在《总目》明人别集批评中所借鉴,但馆臣之论多有偏颇,有待辨正。
关键词:台阁体;审美范畴;四库全书总目;舂容论;肤廓论;?缓论
中图分类号:I20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41(2014)01-0096-11
《四库全书总目》对台阁体的评价通过审美批评来体现,包括肯定性和否定性两个方面。对台阁正宗多倾向于肯定性的正面评价,对台阁末流则相反。考察《总目》相关别集提要发现,“舂容”、“肤廓”、“?缓”是三个重要范畴,体现了四库馆臣对台阁体文风的审美概括及审美评价。“舂容”是肯定的褒赞的,“肤廓”、“?缓”是否定的批判的。不过,四库馆臣对“舂容”等审美范畴并无深究,留下了诸多有待释论的空间。
一、“舂容”论
“舂容”是《总目》提要对明代台阁体文风正面的标志性评价之一,如称袁华《可传集》“开明初舂容之派”,陈谟《海桑集》“文体简洁,诗格舂容”,黄淮《省愆集》“其文章舂容安雅”,周叙《石溪文集》“有舂容宏敞之气”,徐溥《谦斋文录》“当时台阁一派,皆以舂容和雅相高”,吴俨《吴文肃公摘稿》“文章局度舂容,诗格亦复娴雅”,祝萃《虚斋先生遗集》“文颇舂容,诗亦妥帖”,朱彝尊《明诗综》“永乐以迄弘治,沿三杨台阁之体,务以舂容和雅,歌咏太平”等。与之相近大体可归入“舂容”美范畴的,如称吴伯宗《荣进集》“诗文皆雍容典雅”,杨荣《杨文敏集》“雍容平易”,胡俨《颐庵文选》“和平安雅”,金幼孜《金文靖集》“从容雅步”,李梦阳《空同集》“成化以后,安享太平,多台阁雍容之制作”,孙继皋《宗伯集》“雍容恬雅,有承平台阁之遗风”,杨寅秋《临皋文集》“大抵和平典雅,有明初前辈之风”等。《辞源》释“舂容”曰:“撞击。……本指钟声回荡相应,引申为雍容畅达之意……又比喻和协。”《辞海》释为“形容声调宏大响亮”,与《辞源》所释第一义相近而略异。
至此不免生发这样一些问题:比如究竟何谓“舂容”?其义是否尽于《辞源》、《辞海》所释与上文所说?用“舂容”形容一种文风的审美特征有怎样的由来和背景?台阁体诗文是否真正体现了“舂容”之美,或体现的是怎样的“舂容”之美?《总目》用“舂容”形容明代台阁体是否有某些偏误?等等。弄清这些问题,有益于确切把握《总目》的台阁体文学批评,也有益于深入了解台阁体文学的审美特征。
追本溯源,中国文学的许多审美范畴皆胚胎于早期经典,这是值得关注的现象。“舂容”作为艺术美的称谓本于《礼记?学记》:“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郑注:“从,读如‘富父舂戈’之舂。舂容,谓重撞击也,始者一声而已。学者既开其端意,进而复问,乃极说之,如撞钟之成声矣。”孔疏:“舂,谓击也,以为声之形容。言钟之为体,必待其声。击,每一舂而为一容,然后尽其声。”“舂容”原作“从容”,“舂”(从)而成“声之形容”,描述的是一种声相状貌。此后,“舂容”高频度出现,其义转化成一种艺术美的意境或风格,即“舂容”之美。唐代张说《山夜听钟》是以钟声为物象创造舂容美的范例,诗曰:“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霜风吹寒月,窈窕虚中上。前声既舂容,后声复晃荡。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在“山夜听钟”的情境以及声相无相的禅意外,还有一种远自《礼记》而来的文化内蕴。韩愈把“舂容”引入艺术审美范畴,《送权秀才序》曰:“其文辞引物连类,穷情尽变,宫商相宣,金石谐和。寂寥乎短章,舂容乎大篇,如是者阅之累日而无穷焉。”这是一种与文学作品的声音效果相关的美感,不能离开“宫商相宣,金石谐和”的艺术要求,其最大特点是让读者获得“累日而无穷焉”的审美体味与享受,余音缭绕,回味无穷,是中国传统审美思想在文学作品声音美感中的生动体现。
“舂容”作为一种声音美及文学作品的声感美,包含铿锵、洪亮、雄浑、回荡等特质。舂容之美由古代“八音”之一的“金”音产生,物质形态是钟器,乐器性质决定了演奏时生发的美感效果。在中国古代音乐与传统文化融合的过程中,舂容之美被“装载”了丰富的文化要素。宋代陈呖《乐书》称:“自葛天氏作八阕之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