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豫商的发展及其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清时期豫商的发展及其特点   摘要:明清时期豫商无论是数量还是活跃度都较以前有了很大增强,尤其是清代,在一些商业氛围浓厚、商人集中的地区还出现了商业团体,其中以怀庆和武安商帮实力最强,河南商帮的出现标志着河南商人阶层有了空前发展。此外,豫商还具有一定的地域特征,如有官府背景者少,白手起家者多;人数虽众但实力不强,经营以本地土特产为主;诚信经营,生活简朴;重视乡谊,乐善好施,热心公益等,这些对今天的豫商发展仍有许多可借鉴之处。   关键词:豫商;明清时期;怀帮;武安商人、   中图分类号:K2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3)11—0126—04   明清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也是地域商帮和大商人资本兴起的重要时期。随着晋、徽、陕、粤、闽、浙、赣等地商人陆续以群体力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豫商也概莫能外地成为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一分子。   一、豫商发展的经济及社会背景   河南地处中原,农业、手工业生产水平和商品化程度的提高为豫商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河南是产粮大省,小麦产量在全国首屈一指,时有“豫省麦为秋,麦收天下足”①之誉,可以大量供应周边省份。河南还是全国重要的产棉区。万历年间河南道御史钟化民说“中州沃壤,半植木棉”②,与徐光启所说棉花“今则遍及江北与中州矣”③,相对应,可推知明代中后期,棉花已经成为河南数一数二的经济作物了。清代棉花种植更加普遍,有些地区棉花收入已经超过粮食,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康熙《兰阳县志》有:“中州土宜棉花,自有此种,赋税易完,用度易辨,诚为至宝。”④的记载。   明代河南有些地区的人们就已经依照土地优劣,选择性的种植经济作物。安阳县“自善应西皆山田,中下多种柿、梨、枣、核桃,宜菽谷。”⑤林县田多冈阜,有积石,“山产则甲于诸县”⑥。清代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和作物品种又有所增加。怀庆府“尤以种药草之利为最优”⑦,杞县“于一谷外,喜种棉花、靛蓝、芝麻,两税全资之”⑧。此外烟草、花生、红花、蔬菜等在农业经济结构中也占有重要地位。   明清时期河南手工业中棉纺织业发展较为迅速。随着棉花的广泛种植,棉织品除了满足家庭消费,还有相当一部分进入市场。嘉靖年间,濮阳“土人善为布,其坚密不在南织下”⑨。万历年间,温县“民间纺织无问男女。每集蚩邙抱布而贸者满市。远商来贸,累千累百,指日而足,贫民全赖于是”⑩。据统计,明代后期河南有54个州县兴起了棉纺织业,占全省州县的65%,说明棉纺织业的发展是相当快的。清代棉纺织业在城乡继续普及,成为全省覆盖面最广也最发达的手工加工业。汝州布匹,“细洁而白,染色亦佳,为全汝今日之独造”。光山县无论是士绅还是普通人家女子,均“以纺织为务,自城乡达于乡保,纺车声轧轧然,比户相闻”。孟津“无不织之家,秦陇巨商终年坐贩,邑中贫民资以为业”。嵩县“境内种棉颇多,无外鬻者,皆供   此外,河南酿酒业发达,传统的造酒名区,如祥符、南阳、宝丰、鹿邑、荥阳、郏县等地佳酿迭出,温县还向皇宫进奉御酒,可见工艺之高。酒业的兴盛还吸引了各地客商纷来沓至,“凡直隶、山、陕等省,需用酒曲类,皆取资于豫”,祥符县还创造过一次销售“陈曲164万块”的记录,生产规模之大可见一斑。   河南地理位置优越,水陆交通便利,明朝末年,仅在开封经商的陕西人就“不啻数千百”。清代更是“四方商贾络绎不绝,凡水路可通之处,无不车载船装,往来贩运”。县城以及农村初级市场客商也非常活跃。鄢陵“自酒肆、菜佣外,凡坐列贩卖,操奇货待价者皆四方商贾”,叶县“魏晋商贩操赢猥庥,力稼所获,米归廛肆”。就连地僻路隘,商人难至的林县山区也有晋货销售。商业市场的活跃给中原地区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带来了巨大冲击。卢氏清初尚“轻商贾而勤稼穑”,但“继世之后,老成凋谢”,“城市多酒馆,竟修饮馔”。这些变化刺激了商品流通,同时也昭示了中州大地社会结构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需要提及的是,明朝实行的赋税徭役合并折银征收的“一条鞭法”以及清代实行的地丁合一的“摊丁入亩”等农业税改革,使得农民对封建国家和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减弱,农民可以更加自由的从事商品买卖,这对商人队伍的壮大意义重大,像明代彰德府就出现了农民竞相从工从商,“去农而改业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   二、明代中后期豫商的发展   明代建国之初,社会经济处于恢复期,中原商业起色不大,各种史料关于商人的记载也是寥寥无几,但是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日后商业市镇的兴起和商人经营的活跃奠定了基础。明代中后期,关于商人经营的记录明显增多,其中有不少弃儒经商的案例,如开封考城王学“充邑庠生,屡入乡试不偶”,遂“绝意功名”,投身商贾。虞城范春也以例贡的身份“殖货财”、“通贸易”。此外还有不少家庭农商兼营,如南阳李义卿,“家有广地千亩,

文档评论(0)

kaku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24126005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