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朱熹与中医
内容提要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是孔子之后对儒家、对中国影响最大者。朱熹对中医文化的继承,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朱熹在其著作中引用了大量的中医中药之哲理,本文选取其中不常见却又有特点的内容进行分析,分别从“以医理治学”、“ 以医理治国”等方面进行讨论。
关键词朱熹中医中药治学治国
〔中图分类号〕B24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4)01-0012-06
一、一个被忽略了的问题
对朱熹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了他对理学的贡献上。《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朱熹有如下介绍:“朱熹发展程颐等人的思想,集理学之大成,建立唯心论的唯理论体系。……在中国儒学史上,朱熹的作用和影响仅次于孔子。”“集理学之大成”,评价的是朱熹对理学的贡献。“作用和影响仅次于孔子”,是对朱熹实际作用的褒奖。《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朱熹的评价与褒奖具有代表性,但是在这一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中,漏掉了一个基础性的问题,那就是:朱熹对中医的研究,对中医理论的继承。
中医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朱熹,不能忽略他对中医文化的继承。本文拾遗补缺,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批评。
二、朱熹与中医
引用《黄帝内经》中的哲理为依据来阐明问题,引用《神农本草经》中的药性为依据来阐明问题,是朱熹论证问题的基本方式。这一方式,体现在各个方面:对学生讲课,与朋友讨论问题,给皇帝上书等。
1以中医哲理教学
引导弟子学习,朱熹几乎在各个层面上都会引用《黄帝内经》中的哲理。
(1)立志。求学必先立志,担当大任必先立志,这是中华文化中的常识。志,指志气、志愿、志向,以及藏于心中的信心。“志”无形之志?立志如何立?朱熹先追溯了“志”的出处,然后讲“如何志于学”。他说:
医家谓志属肾。如今学者谁不为学,只是不可谓之“志于学”。如果能志于学,则自住不得。“学而时习之”……自然一步攒一步去。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4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808页。
“医家”,指的是《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姚春鹏译注:《黄帝内经》,中华书局,2012年。心肺肝脾肾,有形之五脏;神魄魂意志,无形之五神;有形之脏藏无形之神,一脏藏一神,五脏藏五神,这是《黄帝内经》对无形之精神的解释。《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南京中医学院编著:《黄帝内经·灵枢译释》,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年,第78页。肾盛怒会伤志,伤志会引起两方面的严重后果:一是使记忆力减退,今天忘记昨天的话。《黄帝内经》首先指出了“肾藏志”,又指出伤志会引起善忘之疾。由此观之,立志除了树立信心之外,还应该保养肾脏。
朱熹强调,为学者先立志——“志于学”。志于学”者,会自觉地“学而时习之”。最终会自然而然地积少成多,积土成山——“一步攒一步去”。
朱熹为何以先谈“志属肾”而后引出“志于学”?明白了肾的功能,有助于理解朱熹的主张。肾,一藏无形之志,二主有形之骨,这是《黄帝内经》解释的肾脏功能。肾虚之人必然骨弱,必有腰膝酸软、畏寒畏凉之状。观壮士风采,哪个不具有顶天立地的傲骨?立志先谈肾,朱熹提醒为学之人要护肾养肾,免得丢了志气、折了骨气。至于如何为立志而养肾,朱熹没有论及,给读者留下了“接着说”的空间。
(2)除恶。心中无恶,方能成佛,心中清净,方能成佛,这本来是禅宗中的哲理。朱熹借用禅宗中的哲理来说明求知前必须先除去心中之恶。除恶怎么除,朱熹引用中医中的哲理回答了问题。
《朱子语类》曰:“某尝说,须是尽吐泻出那肚里许多鏖糟恶浊底见识,方略有进处。譬如人病伤寒,在上则吐,在下则泻,如此方得病除。”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第16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2427页。
吐泻之法,是排出体内污物最有效的方法。以吐泻之法除污治病,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行医。朱紫国国王得了重病,主要病因就是吃粽子时受到妖精的惊吓,粽子入胃三年未化。孙悟空用大黄、巴豆、活马尿融合成药丸给国王服用。大黄,巴豆是性烈之泻药,马尿腥臊可以催吐。孙悟空用此吐泻之法,药到病除,国王顺利地泻出了那枚粽子,立刻觉得“心胸宽泰,气血调和,精神渐抖擞,脚力也强健。”吴承恩:《西游记·六十八回》,岳麓书社,2004年。孙悟空的药方,看似胡闹,实际紧扣医理。朱熹以除恶之法论治学之法,同样是紧扣医理。朱熹给求学者一个忠告:在学习前,必须把偏见放下、丢掉,只有这样才能汲取真正的学问。“恶浊之见识”,须用吐泻之法排除,否则不可以为学。
文学中有医理,理学中亦有医理。排除肚里久积不化的粽子以治疾病,这是孙悟空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