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旧灯铭维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皇宫旧灯铭维艰   摘要:糠灯是满族先民所使用的照明用具。盛京皇宫的清宁宫内曾摆放着一盏糠灯,它是皇太极生前所使用过的。入关后,此灯也一直存放在盛京皇宫内。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等皇帝每每东巡盛京,始终都把“恭瞻”遗物作为一项例行的制度。清代十分重视对幼帝的教育,除了学习汉文化、继承本族传统文化之外,更注重以物育子。从多位皇帝的诗篇中不难发现,糠灯是“溯述家风”的民族传统教育的一件经典实物。   关键词:糠灯 先祖遗物 皇太极 教育 影响   中图分类号:K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05(2013)04-46-49   “观今鉴古”、“古为今用”的意义大家都已耳熟能详,而我国所成立的众多博物馆都在发挥这方面的作用。下面笔者在满族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就清帝是如何利用满族原始的灯具——糠灯来对幼帝教育的情况浅述如下:   一、糠灯   1、糠灯的由来及其制作方法   “糠灯”一词最早出现在金代周昂所写《边俗》诗中:“返阖看平野,斜垣逐慢坡。马牛虽异域,鸡犬竞同窠。木杵舂晨急,糠灯照夜多。淳风今已破,征敛为兵戈。”可知糠灯早在金代已开始使用。   糠灯是满族先民使用的一种原始的照明工具。“糠灯”,又叫葛灯,满语叫“虾绷”或“霞绷”。据《满洲源流考》载:“燃之青光荧荧,烟结如云,俗呼糠灯。蓬梗糠秕膏傅涂,茅檐夜作每相需。绩麻乍可呼灯婢,耽奕非关诮烛奴。最爱焰辉一室朗,那辞烟染满乌。葛灯笼是田家物,勤俭遗风与古符。”满族先人最早是随山穴居,后移居平地上,夜晚取亮以兽油灯或松树明子照亮,渔民则以鱼油照明。进入农耕时代,满人又学会用以引火烧饭,将麻秆一头插入火盆引火,一吹就着火,非常实用。后来发明用麻秆一头粘上一层面,再粘上一层谷糠,可以当作照明的灯,从此就发明了糠灯。   《柳边记略》载:“糠灯,俗名虾棚,以米糠和水,顺手粘麻秸,逆手粘则不可燃,晒干,长三尺余,插架上[以三岐木为架,凿空其端,横糠灯于中,可进退]或木牌[削木牌,凿数眼于上,悬之梁下,用与架同]。”《扈从东巡日录》又载:“虾棚,糠灯也。即谷糠油和以米汁附蓬梗上,状如烛而长十倍。”“搽不嘏喇,灯架也。取三丫树断而倒置之,一茎直立,凿以衔灯”。   2、皇太极的遗物——糠灯   据清代昭裢《啸亭杂录·盛京先朝旧物》载:“盛京清宁宫贮文皇帝时糠灯,屡见纯皇帝之诗。”“文皇帝”,即皇太极。“纯皇帝”,指弘历。又据《翔凤阁恭贮宫殿各宫并文溯阁、夏园、广宁行宫陈设器物清册》(道光年)所记:“‘清宁宫陈设:糠灯壹架(存清宁宫,嘉庆十年奉旨安设)’”。由此证明,盛京皇宫清宁宫(皇太极的寝宫)所摆放的糠灯为皇太极曾经使用。   清入关以后,糠灯作为皇太极的遗物被存放在盛京皇宫,并放置在清宁宫(皇太极的寝宫)的东暖阁外问东墙壁处。   二、糠灯对清王朝的价值意义   生活在白山黑水问的满族人使用糠灯的历史由来已久,直至努尔哈赤创立后金政权,建都盛京(沈阳)之初仍在使用。一个小小的糠灯会深受历代清帝的青睐?在清入关前和入关后的价值地位有什么变化呢?   其一,入关前糠灯清王朝是作为灯具来使用,看重其实用价值。   如《柳边记略》及《扈从东巡日录》中提到“糠灯……燃之,光与烛等,而省费,然中土人多用油灯。”、“糠灯也……燃之,青光熠熠,烟如结云,以此代烛。”从文献中可知,满族人使用糠灯的主要原因是其能耗少、实用性强、制作成本低、制作原材料充足,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早先的满族人还不会使用和制造蜡烛等照明工具。   其二,清入关后,糠灯作为先祖遗物,比较重视其所体现的教育意义。   清军入关后,还坚持在陪都盛京(沈阳)故宫放置一盏糠灯,并时时以“糠灯”来教育皇子,是希望他们不忘先祖创业之艰辛。而乾隆皇帝御制诗《燃霞棚观书》、嘉庆皇帝御制诗《清宁宫有感》、《旧宫再述》、《清宁宫敬纪》、《盛京颂》等,都是借糠灯为题来做的诗,用以教育皇帝不忘国初创业之艰,发扬淳朴之风。   道光七年(1827)八月成书的《吉林外纪》“御制诗歌”中对糠灯的描述如下:“搏糠涂梗传之膏,继日相资夜作劳。土障葛灯应忆朴,驼头凤脑漫夸豪。未知勤读邻凿壁,且佐服田宵索绚。此日旧宫试燃者,称先何异土风操。”再如《宁古塔纪略》中又写到“用苏子油、亦有麻油,稍贵,无烛,点糠灯”。可见直至清道光年问居住在吉林地区的满族人仍然使用糠灯,其目的仍在以其教育后人不忘先祖艰苦创业的精神。   三、清廷对子弟的教育   满族人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早至金朝,女真统治者就已经开始创办学校,海陵天德三年(1151)初置国子监。满族入关前,于1621年也举办过学校。不过,至太宗朝,教育才真正受到重视。而清廷的皇子教育最早可追溯至努尔哈赤时期。   清廷对幼帝的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