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马瑞芳教授谈莫言:他的成功在于向经典致敬
在当下恶搞、颠覆、解构盛行的文化生态中,经典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又带给人们哪些文化启示?
《解放周末》约请山东大学教授马瑞芳撰写此文,独家发表,以飨读者。
■“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
去年年末,国人的“诺奖情结”因莫言而极速升温。在结果揭晓前,国外还有博彩公司赌这一届文学奖得主到底是村上春树还是莫言。网上传:日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并不看好村上春树,而看好莫言。我由此想起2008年听崔永元讲过的一桩趣事:村上春树在日本有很多粉丝,但大江健三郎并不太欣赏他。有次两位作家相遇,大江健三郎主动和村上春树打招呼说,“请给签个名!”村上受宠若惊。大江赶紧板着脸声明,“这是替孩子要的,不是我自己要的!”
我家“家长”牛运清教授(编者注:作者丈夫)研究当代小说,我研究古代小说。我们也在议论哪位作家能得诺奖。自从2006年看过《生死疲劳》,我看好莫言。
诺贝尔文学奖公布那天,《新闻联播》刚一开始,我就对“家长”说:“你信不信?莫言肯定获奖!他的作品有民族性,而民族性就是世界性;像福克纳一样有自己像邮票大小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他想象力丰富,而且传承了《聊斋》。如果记者采访,我还想说2007年咱们跟莫言一起吃饭时我说的话:莫言,你的问题不是能不能得茅盾文学奖,而是你具备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潜质。”
2007年跟莫言一起吃饭,莫言对运清说起了他写人物的体会,就是把好人当坏人写,把坏人当好人写,把自己当罪人写。运清帮莫言“上纲上线”道:“这就叫艺术辩证法。”
新闻里一播出莫言获奖的消息,我就赶紧把手机关了。第二天发现有好多未接电话和信息,都是记者要求采访谈莫言的。我凭经验躲过了第一波“莫言热”,但还是没躲过下一波,而且那次居然是莫言无意中把我“牵扯”进来的。
常州市委宣传部王志新打电话请我去讲一讲《诺贝尔文学奖和(聊斋志异)》。他说,想到做这个报告也是受莫言的提醒。原来他查到,有一次莫言在淄博做报告时说:“我的《生死疲劳》开头写一个人在地狱鸣冤叫屈。我写时就想用这样的方式向祖师爷蒲松龄致敬。北京的批评家看不出来,马瑞芳老师一眼就看出来了,她说,莫言你这是向蒲老先生致敬呢。山东有位作家批评我装神弄鬼,我写了首打油诗回应,‘装神胜过装洋葱,弄鬼胜似玩深沉。问我师从哪一个,淄川爷爷蒲松龄’。”
听了这段趣闻,我对常州的朋友说,文学创作和研究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当代文学评论家看不出《生死疲劳》和《聊斋》的渊源,可以理解;我研究《聊斋》几十年,自己又写小说,要是我也看不出来,岂不是比狗熊它妈还笨?
■一个人的学问并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学位,而在于他所掌握的知识
其实山东大学最有资格谈莫言的,并不是我,而是我称之为“小贺”的贺立华教授。他早在莫言起步阶段就和莫言交往密切,做有关莫言的资料收集和专题研究,因此还曾颇受非议。2001年贺立华开始跟莫言合带研究生。贺立华是有心人,他居然保留着2006年我谈莫言文学的一封电子邮件,而我自己早就忘了。
我在信里写:“小贺:我和牛老师这两天认真地看了莫言发表在《文艺报》上的长文,牛老师说,‘莫言越来越像大师了’。莫言在我眼中本来是个没有多少学问却相当有才气的作家,现在看来我当初的看法是有成见的。莫言很喜欢学习而且很善于学习。一个人的学问并不在于他得到了什么学位,而在于他所掌握的知识。莫言好学深思,既学今亦学古,既学中亦学外,这样的作家才会有大出息。刘白羽是这样的作家,莫言也是。”
贺立华把我的信转给莫言,把莫言的回信转给我。可惜当时因为我的信箱容量太小,没收到。时隔六年,贺立华将这些通信又发给我。我看后对运清说:“我还以为当年我是因为看了《生死疲劳》大发议论,原来不是。没想到是你预言莫言越来越有‘大师像’,并不是我。哈哈!”
2006年让我们对莫言刮目相看的,其实是他在大江健三郎来华时与中国作家举行的座谈会上的发言,从发言中可以看出莫言的阅读范围、美学追求和创作趋向。比如他说:“大江先生不是那种能够躲进小楼自得其乐的书生,他有着像鲁迅那样的疾恶如仇的灵魂。他的创作,可以看成是那个不断地把巨石推到山上去的西绪福斯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不合时宜的浪漫骑士堂吉诃德的努力,可以看成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夫子的努力,他所寻求的是‘绝望中的希望’,是那道‘透进铁屋的光明’。这样一种悲壮的努力和对自己处境的清醒认识,更强化为一种不得不说的责任。”
短短一段话,集纳了多少信息?希腊神话、西方经典作家、孔子、鲁迅。莫言总结说,大江先生勤奋好学,博览群书,立志“创造出和已有的日本小说一般文体不同的东西”。他写作新小说时只考虑两个问题,一是如何面对所处的时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