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臣孤置瀚翻 踞霸 2013年第3期
论欧阳修与王安石文学观之异同
■许晓云 谢珊珊
在北宋文学革新运动中,欧阳修与王安实 目标一致,都是以抨击西昆体等浮靡文风,建立具有清新实用
的文学风尚为宗 旨,但由于两人的身份及生活经历不同,在文学认识、文学评论、文学创作上,两人却存在着
较大的差别,即欧阳修更看重文的独立性和表现性,王安石则重视文的政治功用性。
[关键词]欧阳修;王安石;西昆体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3)03—0099—05
许晓云,韩山师范学院中文系讲师。(广东潮州 521041)
谢珊珊,五邑大学中文系教授。(广东五邑 529030)
欧阳修 (1007—1072)江西庐陵人 ,王安石 (1021— 工焉,则 日:吾‘学足矣。’甚至弃百事而不关心,日:吾‘
1086)江西临川人,这两位相差十几岁的江西老乡,通过 文士也,职于文而已。’此其所 以至之鲜也……圣人之
曾巩的介绍而相识、相知。两人同属文学革新阵营,对文 文,虽不可及,然大抵道胜者,文不难而 自至也。”①欧阳
学的总体认识还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扫荡西昆之风,恢 修的 “道”,虽然也是儒家传统的道,但强调的是关心百
复古文传统,但也存在着一些差异。深入探究这些差异 事,把现实生活中的事,看成是 “道”的具体内容,这就将
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身份、语境与文学表达的关系。而 “道”具体化了。王安石重道 ,则更强调尊经 ,所谓 “离圣
且也有助于准确把握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发展状况。鉴 人之经,皆不足以有明也”② (答《吴孝宗书》),这就将
于学界对此问题 目前尚留有较大空间,本文尝试论之。 “道”经典化、神圣化了。
其次,对 “文”的理解。欧阳修反对辞藻华丽、内容空
洞之文,但他也认识到了文的相对独立性。他说,“我所
北宋文学革新 ,重道而不轻文,以重道而变革西昆 文,必与道俱”,认为文道是互相依存的,反对只在文字
体之内容空虚,以不轻文而克服太学体之质本无文。他 上下工夫,“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
们 比较好地处理了道与文的关系,取得了文学的发展与 鸟兽好音之过耳也”,“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
繁荣。然而,在文学革新运动的内外,人们对 “道”与 “文” 可悲也”(送《徐无党南归序》)。他注重文学的客观性和
的具体理解 尚有不同。 现实性,批评那些 “述三皇太古之道,舍近取远,务高言
首先,对 “道”的理解。欧阳修重道 ,认为道不远人 , 而鲜事实”的作者,说明文学作品是不能脱离现实生活
乃在 日常百事之中,反对空言,主张 “履之以身,施之于 的,要 “中于时病而不为空言”,认为脱离实际,空谈古道
事”。他在 答《吴充秀才书》中说:“夫学者未始不为道,而 的文章是流传不远的。但他也认识到 “文之为言,难工而
至者鲜焉。非道之于人远也,学者有所溺焉尔。盖文之为 王者”,也即认识到文的相对独立性,所以,他对文采并
言,难工而可喜,易悦而 自足,世之学者往往溺之 ,一有 不排斥 ,他说:“某闻 传《》日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君子
江西社会科学 2013.3
之所学也,言以载事,而文以饰言,事信言文,乃能表见 王安石对 “适用”和 “有补于世”的解释是 “治教政
于后世。”一篇能流传后世的文章,必须做到内容充实, 令”。他说:“尝谓文者 ,礼教治政云尔 ,其书诸策而传之
语言优美。所以他也不是一味地否定四六文 ,他认为: 人,大体归然而已。”(上《人书》)他的这些主张的实质,就
“偶俪之文,苟合于理,未必为非。”(论《尹师鲁墓志》) 是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