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研究性学习 从对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开始.docVIP

历史研究性学习 从对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开始.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历史研究性学习:从对生活的好奇和理解开始 王海英 时下,研究性学习,已成了中国基础教育的热门话题,历史教育界也不例外。学了历史专业,教了十几年历史同时也兼教过公共管理等课程的我,提起这一点不免有些惶恐,因为这对不止我一个人来说,无疑是一种新的挑战,不能不引起思考。就此,我谈一些很不成熟的想法,请同仁们赐教。 一、研究性学习,养成好奇心是起步的关键 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可以发现,我们的历史课程之所以往往不很受学生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给学生的东西,不能充分引起学生的好奇。这不等于说,学生没有好奇心,而是相反,他们对历史的好奇甚至可以说超过我们老师,而我们的教学,不但没有很好地保持、延续、强化他们的这种好奇心,反而因各种原因,阻隔、削弱甚至抹杀着他们的好奇心。这是很悲哀的! 问题的关键正在这里。没有好奇心,哪来研究性学习?毫无疑问,好奇心是思考的开始,当然也是研究性学习开始的第一步。众所周知,一个人从幼时会说话起就会不断提问,那就是在思索。按理,历史是最能引起好奇心的学科,可是,为什么偏偏到了学校的历史教学里,学生的好奇心反而少了,提问和思考也少了,甚至几乎没有了呢?是不是我们的学生什么都懂了,不需要问了呢?当然不是!是我们的学生不会问了!学生不会问了,这是个大问题。不会问了,谈什么研究性学习?不可能!我觉得症结不在学生身上,而在我们的教师、教学、教育。 有人说得好,这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思维定势:学习和研究是两个阶段,学生只是学,学书本知识,学好书本知识将来自然就会用;中小学阶段只是打基础,搞研究是上了大学、当了科学家以后的事。——我认为,这一结果,也正是我们的教师、教学和教育造成的,最严重的定然在“应试”。所以,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尽管以好奇心为发端,但好奇心的养成又在于从根本上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矫正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二、研究性学习,呼唤从社会现实生活切入 怎样才能更新教育理念、矫正我们的教育评价标准、改善教育环境呢?办法很多。但我想,最便捷的办法是,让历史教育从社会现实生活切入,从对生活的好奇,升华为对生活的理解,不以“分数”论高低,而是以知识、智慧、能力和情感的全面成长进步为依归。我注意到,《中学历史教学参考》杂志近些年来,大力倡导不与现实割裂、不与大众割裂的“活生生”的以人为本的历史教育理念,给历史教育界带来了不少生机,历史学科在教、学、考各个方面都开始发生着新的可喜的变化。应该说,历史教育要摆脱目前的困境,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同时也是很好的方向和归宿。    其实,社会现实生活又是什么呢?只不过是社会历史生活延续过程里的一种“现在进行时”状态,没有历史,就没有现实。所以,联系现实、贴近大众,我们的历史教学才能很自然地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帮助他们顺利跨入研究性学习——“学问”的门槛,使“问”(好奇心)与“学”(探究学习)相得益彰。 由于我曾经兼教酒店服务管理等课程,对“公共”历史给予过一些关注,这里就举一些社会公益史的例子来说明吧。1995年、1996年、1997年全国性水灾,青海、内蒙雪灾,云南丽江、宁蒗地震和河北张北、尚义地震等灾害,受到了社会的多方面援助;尤其1998年夏秋之间发生在中国的特大洪水灾害中,中华民族充分发扬团结互助友爱优良传统,抗灾赈灾的感人事迹,光耀千秋,更给98抗洪精神抹上了重重一笔,赢得了海内外社会各界人士的赞誉,在中华公益事业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这是现实,也是我们身边的历史。 追溯起来,中华民族以往的公益事业是怎样的呢?我们由此可以很自然地想到很多经典的话语:孔子的“仁者爱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孙中山的“天下为公”;毛泽东的“为人民服务”……。 具体以近代戊戌时期为例,这一时期的民间公益事业,首先在思想观念上出现了令人瞩目的变化。例如,以从事赈灾活动著称的江南绅商经元善就较系统地提出了新的慈善观,其主要内容包括:“救急不如救贫”;善举之惠,应从一身及至一家,从一时及至永久;开拓新的慈善活动内容,消除善堂等传统慈善机构的缺陷;由兴办义赈推展到兴办近代新式学堂;重视“开风气、正人心”的社会公益事业等。其次,某些传统的会、堂也发生了变化,许多新式社会公益组织和团体接连诞生,并开展一系列的公益活动,直接反映了传统慈善事业向近代社会公益事业扩展的新趋势,如当时诞生的新式民间公益社团和机构就有阅报社、阅报会、阅书会、戒烟会、不缠足会、蒙学公会、医学善会等。戊戌时期民间公益事业的发展,与维新派的呼吁、努力以及维新运动的广泛开展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的,是近代以来复兴中华的有机组成部分。如果把其丰富的内容展现给学生,那么历史上许多与今天颇不相同的思想与做法,必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好奇心;而

文档评论(0)

文霸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