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台灣人口重心變動與都會區範圍之研究
The Study of Population Centroid Changes in Taiwan and the Metropolitan Affect Area
沈永堂 夏大明
Yung-Tang Shen Dah-Ming Shiah
摘要
台灣地區長久以來,各縣市都存在著人口分佈不均衡的問題,各縣市行政分佈的現況,有其長久且複雜的歷史背景,在面對目前高度競爭的環境下,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已被視為整體國家競爭力的重要因素,如何以都會區及其影響圈來重新思考縣市行政區的分佈,使其更具合理性且提升競爭力,就必須使用新的思維與新的資料,重新考量與分配。本研究以全台灣各鄉鎮區近年來的每月人口數資料,及地理資訊系統的鄉鎮區行政界線重心資料,做為研究都會區中心界定,以及影響範圍之參考數據,提供一個實用的都會區範圍界定參考資料。本研究以人口重心位置,假設鄉鎮區的行政界線不變,分層次列出各鄉鎮區的距離影響排名次序,並以距離最大值消去方式,取得動態的距離排名次序,並比較二者之差異,藉由此比較成果,尋找出都會區的數量,以及其影響範圍,希望結果可成為重新劃分縣市範圍之參考依據。
關鍵字:地理資訊系統、人口重心、都會區範圍。
ABSTRACT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unbalance has been a major problem in Taiwan. Current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carry complicated historical backgrounds which decrease government efficiency on all levels. In order to change the current status, we need to reorganize and regroup in order to introduce new ideas. This study utilized population data along with the geographical center to determine the influence of each administrative sub division. With these results, we wish to suggest a new concept of metropolitan influenced boundaries, and hope that the central government will utilize it to reorganize local administrative boundaries to better achieve efficiency and effectiveness.
Keywords: 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 P-Median、 Metropolitan Boundary
【作者職級及服務單位】
1.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副教授
2. 朝陽科技大學建築及都市設計研究所 博士生
【聯絡地址、電話、傳真及聯絡人E-mail】
通訊作者:夏大明 41349 台中縣霧峰鄉吉峰東路168號
電話:047603 E-Mail: dave0104@
一、前言
今日的都市是由百萬甚至是千萬的人口聚集,綿延數百或千平方公里的巨型城市,以及由這些巨型城市和大量中、小城鎮及其周圍農業地區所構成的大都會區或城鄉聚集區。李少甫(2004)認為這種新的城鄉空間型態與結構,在人類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其更以「大都市連綿帶」研究台灣西岸的都市區位關係,發現其呈現單一軸線、都市連綿帶的發展的現象,但是伴隨這一現象所產生的,則是對空間界線的不明確、灰色的區域(McGee, 1971Compact Cities)就是要通過疏密有致的城市佈局結構來提高土地的整體開發強度,杜絕低效使用或浪費土地的行為,充分體認資源效益,以容納更多的人口並實現生活質量的改善,而並非意味著全面擁擠的混凝土森林(李少甫,2004)。在「緊湊城市」的理想下,「大都市連綿帶」似乎無法避免,而且極可能是未來台灣都市發展的必經之路。本研究乃基於此一概念,嘗試以人口重心為變數,尋找都會區影響範圍,以利大都市之環狀或帶狀型式之範圍界定。
行政院經建會曾將台灣地區劃分為七個區域:台灣北區、新苗區、台灣中區、嘉雲區、台灣南區、宜蘭區、台灣東區等,至民國六十八年再經行政院調整並核定為四個區域:北部、中部、南部及東部;以及二十個地方生活圈,但是對於都會區的範圍,考慮到灰色的區域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