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用多元胶凝粉体配制高强混凝土的试验研究
陈改新, 纪国晋,王秀军,曹建国,冯炜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结构材料研究所,北京,100038)
摘 要 在水泥中掺入具有不同颗粒分布和活性的细掺合料可以获得多元胶凝粉体材料。用水化热和抗压强度试验研究了多元胶凝粉体材料的水化进程匹配和复合胶凝效应。用标准稠度用水量法和环境扫描电镜研究了多元粉体体系的紧密堆积效应,提出用标准稠度需水量比作为确定紧密堆积效应的试验方法。进行了多元胶凝粉体混凝土的配合比试验,测定了多元胶凝粉体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变性性能和绝热温升。试验结果表明,改变胶凝组分的品种、含量和细度可以调控多元胶凝粉体的绝热温升和强度发展过程,提高高强混凝土的抗裂性,定制设计高强高性能混凝土。
关键词 高强混凝土;多元胶凝粉体;复合胶凝效应;紧密堆积效应;矿物掺合料;水化热
一、引言
按照国标要求,硅酸盐水泥的粉磨细度应控制在80μm筛余小于10%~12%,其颗粒粒径分布大部分在3μm~80μm之间,其中5μm~60μm的颗粒占60%~70%,主要起强度增长作用,大于60μm的颗粒对强度增长的贡献较小。通过细磨可以提高水泥的强度,但水泥粉磨过细会导致早期(3d以前)水化过快,水化热集中释放,易诱发混凝土结构的温度裂缝;另一方面还会使水泥的标准稠度需水量增加,收缩增大,流变性能降低。因此,硅酸盐水泥的颗粒粒径分布要满足高强高性能混凝土工作性、强度与抗裂性的和谐统一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对混凝土后期强度增长(28d以后)的贡献小,不够理想。在水泥中掺入具有不同颗粒分布和活性的细掺合料可以获得多元胶凝粉体材料。多元胶凝粉体体系的优势在于其具有复合胶凝效应和紧密堆积效应。通过掺入特定颗粒分布的粉体调整水泥熟料粉体的颗粒级配,使混合粉体具有紧密堆积结构;优化多元胶凝粉体的活性组分、含量和细度,调控其各组分胶凝反应的进程匹配,水化放热过程和强度发展过程,有望达到根据需要配置多元胶凝粉体,用于定制设计高性能混凝土。
二、 多元胶凝粉体的复合效应
试验采用的525中热硅酸盐水泥、Ⅰ级粉煤灰、矿渣微粉A、微粉B和微粉C等的比表面积和颗粒分布见表1。粉煤灰细度3.5%,需水量比89%,烧失量0.7%,其他品质指标见文献[1]。
表1 胶凝粉体的比表面积和粒径分布
Sample Density
(g / cm3) Specific surface area(cm2/g) Accumulate distribution (%) D/μm <1 <3 <5 <10 <20 <40 <80 Cement 3.19 3180 2.8 22.9 35.6 54.5 73.8 94.5 99 Fly ash 2.15 4300 1.1 20.1 35.1 59.5 78.8 96.4 100 Slag A 2.86 8000 5.2 59.4 83.6 99.7 100 - - Slag B 2.92 4400 1.5 19.8 33.9 57.8 77.2 89.6 91.0 Slag C 2.92 5400 - - - - - - - Superfine cement 3.03 8000 3.38 36.93 53.22 79.92 96.88 100 - 1 复合胶凝效应
(1)6种不同组合的水化热试验结果见图1。由样品3#、样品4#的水化放热过程线可知,矿渣A的活性明显大于矿渣B,在3d以前就参与了水化反应,说明将矿渣磨细可以大幅度提高矿渣的活性。矿渣B与粉煤灰的比表面积、颗粒分布非常接近,但比较样品2#、样品4#的水化热过程可以看出,矿渣B的活性大于粉煤灰。从降低胶凝材料体系早期水化热方面看,采用水泥-矿渣-粉煤灰三元体系效果最佳,其次是水泥-粉煤灰二元体系。
(2)抗压强度
水泥-矿渣A、水泥-矿渣B、水泥-粉煤灰二元粉体的抗压强度试验采用3cm×3cm×3cm小立方体净浆试件,水胶比为0.35,试验结果见表3。
表2 二元胶凝粉体的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Sample NO. Ccomponent(%) Compressive strength(MPa)Cement Fly ash Slag A Slag B 3d 7d 28d 90d 1 100 0 0 0 39.3 53.1 73.2 95.7 2 90 10 0 0 31.6 45.0 68.2 94.3 3 80 20 0 0 27.7 42.0 70.5 96.0 4 70 30 0 0 19.4 33.0 59.4 89.2 5 90 0 10 0 40.9 60.6 84.3 104.7 6 80 0 20 0 43.6 66.0 95.4 99.8 7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