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培养发展的地理学习情感.doc
培养发展的地理学习情感
作者:李兴峰,男,贵州省修文县扎佐中学地理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大学本科毕业,电通讯地址:修文县扎佐中学,邮编:550201
摘 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中,蕴含着发展的理念,从自然和人文等因素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地理学研究的对象很多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形成发展的情感。
关键词:地理;研究对象;发展;情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七年级下册,在第六章第二节,也就是第10页,有一句话“2000年,在世界60.55亿人口中,约有36.8亿人生活在亚洲”,在第11页图6.15“世界各大洲或地区人口数(2004年)和平均人口自然增长率(2000-2005年)”中,亚洲的人口数为38.7亿。这两组数据的出现,并不是自相矛盾,而是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人口是一个发展的问题,是时刻变化的动态数据,另一方面是培养学生动态地理的学习情感,要用发展的眼光认识地理、理解地理。
在地理学研究的领域中,很多研究对象对象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有的是增加,有的是不断减少,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看出。
一、 自然地理因素
1、 海陆面积在变化
沧海变桑田,桑田变沧海。由于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昨天的陆地变成今天的海洋,昨天的海洋变成今天的陆地。海底火山的爆发,使山体不断升高,高出了海平面,形成了陆地;江河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在入海口不断堆集,三角洲向海里延伸,这样陆地的面积增加,海洋的面积减少。然而,由于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溶化,海平面上升,沙质海岸被侵蚀后退,陆地的面积又将减小,海洋面积将增大。科学家预言:100年后海平面上升幅度可达1米,届时,一些国家的沿海地区将沦为泽国,大洋上的许多岛国将面临灭顶之灾,如瑙鲁和马尔代夫这样的岛将在地球上消失。
人类的活动也在改变世界海陆的面积,如荷兰人几乎年年都在造陆,该国1/5的土地来自海洋;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50多年间,围海造陆达200平方千米,日本还填海建了许多人工岛。
2、 世界气候在变化
2007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对对全球气候作了评估,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是不争事实”,已有观测结果证实了全球大气和海洋平均气温的升高、冰雪的消融和海平面的上升。据资料显示,全球气温本世纪可能增加1.1℃至6.4℃,海平面上升18厘米至5 9厘米。
专家分析,如今的全球变暖现象“非常有可能”源于人类活动,尤其是温室气体排放的增多。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70年至2004年之间增加70%,地球大气层中聚集的二氧化碳气体已超过过去65万年中的自然水平。
3、 矿产资源总量在变化
《2004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以目前的开采速度计算,全球剩余可采石油储量可供生产41年。这意味着石油资源在不断减少。随着技术的进步,开采的速度还会进一步加快。
煤炭一直是我国的基础能源,在一次能源的生产或消费结构中均占到75%,远高于国际能源25%的消费水平。2004年我国原煤产量完成19.56亿吨,创历史新高,同比增加2.28亿吨,增长13.2%。2005年煤炭产量超过21亿吨,2010年我国原煤产量达32.4亿吨,同比增长8.9%,加速了我国原煤的消耗。其他矿产资源也在加速采掘和消耗之中。
4、 水资源不断断减少
长久以来,人类视取用大自然的水源为理所当然,却未虑及水源会有枯竭的一天。事实上,虽然三分之二的地球表面是由水所覆盖,但其中97.5%是含有盐分而无法利用。而在剩下的2.5% 淡水中,又有68%是在南北极的冰帽和冰河之中,30%是位于地下深层,人类无法取得。所以,只有约2%的淡水是位于地表,而这是全球人类赖以为生的水源。根据联合国的报告,全球70%的用水是在农业。随着人口大量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加,对水的需求量会更大。统计显示,生产1公斤的米需要2千至5千公升的水;1公斤的罐装咖啡需要2万公升的水。农药的施用,工业污水的排放也是导致水资源短缺的因素。
5、 生物资源在减少
中国是全球12个“高度生物多样性国家”之一,物种丰富,特有程度高,起源古老,空间分布复杂,具有独特的遗传多样性,为我国提供了丰富的农业育种材料和医药研究材料。但是我国生物物种消亡和流失的情况异常严重,对我国经济和生态构成威胁。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湿地生态系统多种多样。湿地景观、环境的高度异质性,又为众多野生动植物栖息、繁衍提供了基地,湿地物种多样性极为丰富。然而,据专家调查,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如洪湖的鱼类从40年前的100余种减少到目前的50余种,青海湖已有34种野生动物消失,松嫩平原中的鸟类数量由1983年的137只/km2降低到1995年的105只/km2。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