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古汉语通论(二) 古今词义的异同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 1.古今意义几乎没有变化的词 “天、地、山、水、花、草、马、牛、黑、白、长、短”等, 复音词如:蟋蟀、凤凰、芍药、窈窕、参差、逍遥、翱翔等。 2. 古今意义毫无关联的词 如“抢”(qiǎng)字,现代是抢劫的意思; 《庄子·逍遥游》: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树,时则不至,而控於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抢(qiāng) :“突过” ) 《战国策·魏策四》:“以头抢地尔”(“抢”:“撞”) 已经消亡古词古义,如“骖 、章甫”等. 3.古今意义发生了变化的词 就一般情况来说,古义和今义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许多词在现代汉语中还在使用(或作为词素在使用) ,但意义却发生了变化. 如《左传桓公三年》:凡公女嫁于敌国。敌国指“与我地位相匹敌的国家”,不是“与我相为仇敌的国家。” 有些词古今词义的差别不大, 如:江,河。在先秦“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劝”,在上古 “劝”只有“勉励”和“鼓励”的意思。 郤子曰:“人不难以死免其君,我戮之不祥。赦之,以劝事君者。” “给” ,在古代指“供给” 。 《战国策·冯谖客孟尝君》:“孟尝君使人给其食用”。 “再” ,再”字在上古只有“两次”(或“第二次”)的意思。 《左传》庄公十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 《左传》僖公五年:“一之谓甚,其可再乎?” “再”和“复”的分别:“再”字表示动作的数量,它代替了“二” ;“复”字只表示行为的重复,不表示数量。例如《战国策·赵策》:“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二、古今词义的发展变化 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词义范围的变化 和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1.词义范围的变化 是指词义所概括的客观对象的外延的变 化,表现为三种情况: ①词义的扩大 如:“洗”的本义指“洗脚”,《说 文》:洗,洒足也。后泛指洗涤,不限于足。 “醒”的本义指酒醒,后来扩大为睡醒,醒 悟。 “菜”本义指蔬菜,后兼指鸡鱼肉蛋等荤腥。 “匠”本指工匠,后泛指各种工匠。 ②词义的缩小 如,“金”在先秦泛指金属,《史记平准书》: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后词义缩小,专指黄金。 臭,在上古指“用鼻子嗅”(动词)和“气味”(名词),后者为上古最常见的用法。后来变为形容词,专指气味难闻。 宫,本指一切房屋,后专指帝王所居。 ③词义的转移 “闻”本义听见,后转指“用鼻子嗅”。 “涕”,本义为眼泪,后转指鼻涕。 “汤”本指热水,后指米汤,菜汤。 2.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词义的感情色彩是词的附加意义,表现了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喜恶,即主观评价的好坏,以及对词义轻重程度的判断。表现为两种:词义褒贬的变化和词义轻重的变化。 ①词义褒贬的变化 如谤,在古代是中性词,“批评”义《国语周语》:厉王虐,国人谤王。后变成贬义词,“诽谤”义。 爪牙,在先秦指武臣,国之猛将,也泛指辅佐君主者。用于褒义。后指坏人的帮凶,走狗,变成贬义词。 贿,在上古指布帛之类的财物,中性词,后指贿赂,贬义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