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某土质滑坡形成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摘要:平原地区发育的滑坡通常规模较小且稳定性较好。崔庄乡周湾村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南召县西北部,属丘陵区。据野外调查发现,崔庄乡周湾村绞坡路滑坡为该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土质滑坡之一。为了充分认识其形成机制和稳定性,论文采用定性分析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该滑坡的稳定性,对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防治方案建议。结果显示,该滑坡变形破坏机制为蠕滑-拉裂型,在天然和地震情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降雨情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建议采用截排水沟+抗滑桩的方式进行防治。
关键词:土质滑坡;形成机理;变形破坏机制;稳定性分析
中图分类号: P642.22文献标识码: A
崔庄乡位于南召县西北部,距南召县城约为6km,滑坡区位于崔庄乡周湾村绞坡路,有乡村公路经过,总体上交通较为便利。据野外调查,发现崔庄乡周湾村绞坡路滑坡为该地区较有代表性的土质滑坡之一。,为了便于分析该地区该类型滑坡灾害的性质,更为有效的防治地质灾害,本文对该滑坡进行了形成机制分析和稳定性评价[1]。论文运用极限平衡法分析了不同工况下该滑坡的稳定性[2-10],最后对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并提出了防治方案建议。
1滑坡区地质条件
1.1 气象水文条件
崔庄乡位于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的北缘,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干寒。年均气温14.8~13℃ ,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带。县境年平均降雨量851.9mm左右,历年,1小时、1日最大降雨量分别为89.6 m、328.9 mm。
滑坡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地表水主要为降雨条件下,区内冲沟产生的地表径流。地下水主要有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及基岩裂隙水两大类。
松散堆积层孔隙水赋存于第四系松散堆积层中,接受大气降水及地表水补给,向坡下沟谷及下伏基岩裂隙排泄。松散堆积层中孔隙水具有富水性、透水性差的特点,其含水量较小。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砂岩裂隙中,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在地势低洼处排泄。但是基岩含有大量泥岩层,故基岩裂隙水的排泄量很小,一般小于0.5L/S。
1.2 地形地貌及地层岩性
工作区地貌类型为丘陵区,滑坡区高程为310~360m,为山地到平原过渡带。冈峦起伏,整体坡度约为17°,丘陵山顶多为圆状,坡积层发育,坡体局部见基岩出露,坡表植被覆盖较好(图1)。调查区主要岩性为耕植土(Q4pd)、第四系残坡积物堆积层(Q4el+dl) 、秦岭地层区下白垩统-上侏罗统(J3-K1)。
图1 工作区地形地貌图
1.3 地质构造
勘察区位于佛爷沟-跑马岭断层下盘,推测距该断层约40m。外口-跑马岭断层(F2)总体走向280°-290°,向北倾,倾角一般40°-50°,少数可到60°(图2)。
图2 南召县地质构造略图
断裂破碎带一般宽约10m,部分地段可达50m以上,断裂北侧为栾川群的片岩、大理岩及侵入栾川群的次火山岩,在崔庄一带为上白垩统红色磨拉石建造;南侧为上侏罗统-下白垩统沉积碎屑岩。沿主断面分布断层泥,宽数十厘米到数十米,南侧为构造角砾岩。南侧砂质泥岩受到严重挤压揉皱统呈灰黑色,流劈理发育,并逐渐过渡成断层泥,其流劈理产状与断层泥中流劈理产状一致(图3)。据此,北部栾川群大理岩、变石英正长斑岩逆冲于上侏罗统-白垩统沉积碎屑岩之上,且在断裂带中残余有早期构造岩,该断裂为两期活动的逆掩断层。
图3 钻孔揭露断层破碎带
2滑坡基本特征
2.1 滑坡形态及规模
该滑坡位于崔庄乡周湾村绞坡路组,滑坡总体呈舌形(见图4-1),纵向长约215m,横向宽约90m,主滑方向约为163°,坡体后缘高程约为370m,前缘高程约320m,相对高差约50m,平均坡度约24°,滑体厚度约为5~8m,平均厚度约约6.5m,滑体总方量约12.57×104msup3;,滑坡区全貌及形态见图4、5。
图4滑坡总体形态全貌图
图5滑坡工程地质平面图
2.2 滑体、滑动面及滑床特征
经现场调查及钻探、槽探揭露的地层情况来看,滑坡体物质主要为表层耕植土及含碎石粉质粘土(图6)。耕植土分布于坡体表层,厚度约为0.3~0.7m,呈黄褐色,结构松散,成分以粉质黏土为主,含少量植物根系及砂泥岩碎屑;粉质粘土呈黄褐色,以粘粒为主,粉粒为次。粘性较好,韧性中等。含风化片岩碎屑和碎块,局部含漂石。
(a)耕植土(b)粉质粘土
图6 坡体物质
滑动面主要分布于粉质粘土与基岩交界面处,滑动面物质主要为碎石粉质粘土,碎屑主要为砂泥岩碎屑,含量约为3%。该层粉质粘土较上覆土层含水量增大,土层结构混杂,局部可见明显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