宠物之人格物化及其所涉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ocVIP

宠物之人格物化及其所涉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宠物之人格物化及其所涉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研究   摘要:   在侵权法发展史上,精神损害赔偿原本不具有救济财产损害的功能。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在更加注重财产为人类带来物质利益的同时,也会不断地将情感、尊严、人格等基本的人格利益融于物或财产中,由此更加注重精神感受和精神利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其所有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此条规定虽然是一种巨大进步,但笔者认为该规定所涉财产权客体仍显狭隘。当今社会,宠物(特别是狗类与猫类)与人类的感情愈加紧密,并很多情况下成为家庭一员。其虽不是“特定纪念品”,但其所承载的人类感情、精神寄托等人格利益却不容忽视。故本文意在讨论宠物因侵权行为致死所引起的其主人精神损害赔偿问题。   关键词:精神损害;宠物;人格物;责任认定   中图分类号:DF5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8-4355.2014.01.03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了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因侵权行为而永久性灭失或毁损,其所有人可以请求精神损害赔偿。这无疑是对传统侵权法之精神损害赔偿仅适用于人身权领域的突破与发展,但财产权之精神损害救济仅限于“具有人格象征意义的特定纪念物品”。而对于其他财产,即使具有某种感情寄托、情感利益,因其不是“特定纪念物品”,当其因侵权行为永久性灭失或毁损时,其所有人亦不得主张精神损害赔偿。   随着人类社会的全方位发展,传统民法中人与物的区分渐趋模糊,两者之间的联系却越加紧密。物或曰财产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经济利益,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承载和体现了人格利益要素。所谓人格利益要素,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物品中渗进了人的精神利益和人格价值,使这个特定的物具有了不同寻常的人的意志或者人的品格,成为人的精神寄托、人格的寄托,或者人格的化身[2]。据此,笔者认为宠物在一定条件下也在相当程度上承载了人格利益,其因侵权行为死亡,主人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   一、宠物为物   随着世界范围内动物权利保护运动愈演愈烈,1990年8月20日修正通过的《德国民法典》第90条a规定:“动物不是物,它们受特别法的保护,法律没有另行规定时,对于动物适用有关物所确定的有效规则。”该规定被动物权利保护论者用来推定动物是主体,不再是为人类所支配的客体。但是德国法的本次修订并不旨在赋予动物以民事主体资格,而是对动物保护运动的一种回应,其意在强调应当加强对动物的保护,不得虐待动物。   (一)动物不在人类道德共同体内   基督教传统认为,动物与人不同,其没有不朽的灵魂。《创世纪》有云:“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由此,动物只是为人的利益而存在,与人类道德无涉。社会学的研究表明,道德作为一种调整人们行为的规则与特定主体、特定时空乃至特定文化相联系,不同的群体具有不同的道德。假定动物间也存在类似于人之间的行为规则,那么说动物是动物道德的主体,应是毋庸置疑的[3]。但动物主体论者所要主张的是“扩展人类伦理的共同体”,要求接纳动物为人类道德的主体或者人与动物间道德的主体。而动物与人最大的区别在于动物没有理性,因此其不能包含在人类道德共同体中。   (二)赋予动物法律主体地位不具有现实性   动物被赋予主体的地位,他们又如何去行使权利、如何去承担义务(没有无义务的权利)?现实生活中,人类根本就不可能放弃食用动物。过去很长一段时期里,人们只注意到动物是一种可以利用的资源,而忽视了人类与动物具有统一性导致   对动物的保护不力。而那种认为动物不是物,动物即是主体的观点,恰恰是夸大了人类与动物的统一性,忽视了人类与动物的对立,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极端。   因此,宠物作为动物,其仍然处于物的地位,而不能成为法律主体。只是宠物应当是一种特殊的物,而且是在一定情况下具有人格利益的特殊物。   二、宠物可为人格物   所谓人格物,是一种与人格利益紧密相连,体现人的深厚情感与意志,其灭失造成的痛苦无法通过替代物补救的特定物。宠物是指为个人娱乐或者陪伴目的而被人类在某类场所特别是在家庭拥有或者意图被拥有的任何动物。如今从城市到乡村,饲养各类宠物的家庭已经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据一项调查显示,饲养宠物的人中,有一半妇女将感情寄托于宠物而非丈夫;83%的人将宠物狗视为己出;2/3的人带狗看医生的次数多于自己就医;几乎全部的人平时与狗对话。可见,宠物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们从家畜逐渐成为家庭成员,已经成为人们的亲密朋友,常常陪伴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