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比较分析《祝福》和《苦恼》的相似性.doc
比较分析《祝福》和《苦恼》的相似性
【摘要】:契诃夫不但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的最后一位伟大作家,而且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之一,与法国的莫泊桑和美国的欧·亨利齐名。鲁迅是中国著名的作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现代社会杰出的现实主义小说大师,他常被人称作“中国的契诃夫”。他们在文学创作中都采用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本文通过分析比较他们各自重要代表作《祝福》与《苦恼》,以此探究它们创作内在的相似性。
【关键词】:契诃夫 《苦恼》 鲁迅 《祝福》 比较分析 相似性
鲁迅与契诃夫生活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但是他跟契诃夫一样,都坚定地选择了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究其根源,主要是因为当时中国的社会与俄国极其相似。正如1935年,鲁迅在《叶紫作丰收序》一文中,为了驳斥某些文人宣扬的所谓的“永久性文学”,鲜明地指出:“伟大的文学是永久的,许多学者这么说。对啦,也许永久的罢。但我自以为,与其看薄凯契阿、雨果的书,宁可看契诃夫、高尔基的书,因为它更新,和我们的世界更接近。”①(鲁迅《且介亭杂文二集·叶紫作丰收序》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年 第3 到4页)文学艺术不是空中云,镜中花,它是社会现实生活的反映,是时代精神的表达。鲁迅也曾说,契诃夫是他“顶喜欢的作者” ②(巴特莱特《新中国的思想界领袖》,见李何林编《鲁迅论》北新书局 1930年 第146页)。由此我们可略知鲁迅的小说创作中受到契诃夫的影响。
契诃夫的《苦恼》,写于1886年,堪称一部经典。小说写的是一位名叫姚纳的车夫,一心想跟别人谈谈他才死去不久的儿子,以减轻一些内心的伤痛,可是没有一个人听他的,结果他只好把满腹心事向他的小白马诉说。这是一个朴素平淡的故事,但历来很受推崇。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它是一部第一流的小说;高尔基对姚纳的遭遇产生强烈共鸣,称赞它是一部非常真实生动的作品,他在《我的大学》中写道:当年他在面包房工作的时候,传来他外祖母去世的消息,他感到万分憋闷,很想找个人讲讲他的外祖母,可是没有人听他讲,他的这个心愿也就永远埋在心底了。后来他读了《苦恼》,后悔当初没想到把自己的悲哀讲给老鼠听,当时面包房里的老鼠很多;③(参见高尔基:《高尔基文集》,第十六卷,《我的大学》,陆风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63页-第64页。)英国女作家卡特琳·曼斯菲尔德则认为:如果法国的全部短篇小说都毁于一炬而这个短篇小说《苦恼》留存下来的话,我也不会感到可惜。④(转引自《文学遗产》,第68卷,苏联科学院出版社,1960年版,第818页。)尽管曼斯菲尔德的观念未必人人赞同,但是我们可由此得知《苦恼》在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作用。《祝福》是鲁迅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写于1924年,是鲁迅的重要作品之一。小说主要刻画了祥林嫂这一个农村悲剧妇女形象。通过她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
本文以小说文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将从小说的创作手法、取材主题、情节结构以及创作的艺术风格四个方面来对比分析《苦恼》和《祝福》,以此探究其相似性。
一、严格客观、冷静的现实主义创作手法
《苦恼》描述的故事情节十分简单,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中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家把人物设置在特殊的社会氛围之中,始终以平静的语调描述了主人公与周围不同层次人物的关系,从多个角度刻画出了一个社会下层小人物悲苦无助的处境和困恼孤寂的心态,从而控诉了沙皇时代俄国社会的冷漠无情。“身子往前伛着”的马车夫姚纳在晦暗的风雪之夜等客的心事,就是想利用车夫的特殊身份,在与坐车人的接触中,倾吐自己的苦衷。但是,“坐车人”的目的都只是为了赶路,并不想听他唠叨。因此,每当车夫赶车时因想儿子而产生呆滞、迟疑,影响了赶路时间,遭到的只是谩骂、喝斥和侮辱。他的悲伤、苦恼,在“坐车人”眼中简直就不值一提。他们更不会向他投去丝毫同情的目光。比如三个恶少年无赖,坐一趟车只给二十戈比的车费,姚纳因苦痛压在身上,无心讲价,只求把内心的苦恼向他们诉说。谁知他吞吐不爽,不能成句的言语却招来他们粗暴的咒骂,以及他因思儿产生的动作呆滞、神情麻木而招致恶少们的殴打,“给他一个脖儿拐!”但是姚纳却未感到痛苦,反倒是“孤单的感觉就渐渐的从他的胸膛消散了”,可见主人公的痛苦已到了何等的地步。环绕在车夫周围的只是一个冰冷无情的社会。虽然有无数有声的——军人、玩乐青年、看门人、年轻车夫,但都对姚纳表现出冷漠和不耐烦,没有一个能抚慰一下他那颗孤独无奈的心灵,最后使得他不得不向一个“瘦骨棱棱”的无声的小母马倾诉衷肠。
全文通篇没有作者主观的说教,全都是作者客观冷静所陈述的事实。单从作者抑郁的描述中,我们就可看到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和冷漠。这正是契诃夫“态度越是客观,所产生的印象就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