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民居研究心得.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民居研究心得 王憎奄 摘要:漫谈中国传统民居的特性,阐述中国传统民居建筑是一门“匠学”,诚恳提出某些有背 历史与传统的民居建筑冠名偏见,共议共勉赐教。 关键词:传统建筑 匠学 皖南古村落 建筑体系 东阳帮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者有机会奔走于全国各地,看过,住过各类老式民居,包括朝鲜、 日本民居和东南Ⅱ地I)(的竹木葵叶棚、杆栏屋等。对这些传统建筑有很深的印象和情感。于是, 从七十年代末开始转向对传统建筑的学习、实践与研究。先攻官式建筑,后转民间建筑。历30 年的学习研究,既有收获体会也有质疑遗憾,愿就下列问题谈点心得,与专家学者共享共勉,诚 请赐教。 一、中国建筑是一门“匠学 1.“建筑”一词的内涵 筑与篥在今天是简化字与繁体字的关系,既同音又同意;但在20世纪六十年代推行简化字 以前,筑与篥是音同意不同。前者是竹制击弦乐器,后者是木制的夯土工具及营造行为。 《说文解字》的解释: 筑一以竹曲五弦之乐也,从竹从巩,巩持之也竹亦声。 。管 篥一捣也,从木竹声。古文皇 《辞源》与《辞海》的解释略同。即 筑一古击弦乐器,形似筝,颈细而肩圆,有十三弦。 纂珈捣j}二之杵(夯上的术棰) ②实:£其中坚之 ③修建、建造。如篥室、繁城、篥路、集堤 ④建篥物 广《辞源》解释:建篥物 建纂.{ 《辞海》解释:①建集物和构集物的统称 ②:【程技术与建篥艺术的综合创作 L ③各种土木工程,建篥丁程的建造活动 综上解释“建篥”一词的本意是:一指人们使用木棰(工具)进行夯篥(营造)的行为,二 指建篥物。前者是人们(原始社会的先民——奴隶社会的工奴——封建社会的工匠、艺人)的智 慧与劳动;后者是物,是前者的结晶、成果。由此可见,我们的祖先在创字造词时,就把工匠的 智慧劳动和木看作是营造(建纂)的首要I大I素。 2.传统工匠的绝技 传统民居,是指民间的“老房子”。是相对于清末洋务运动以来,从西方引入的西式住宅即 “洋房子”而言。20世纪中期在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它的发展停滞了,并受到毁灭性的破坏。 所以,“传统”二字应界定于此时期。此前建造的民居为传统民居,营造这些民居的工匠称为传 统建筑匠师(南方有些地方称之为“老司”)。 中国自原始部落至20世纪封建王朝的灭亡,在境内从未有过专门培养建筑人才的学府、机 构。民居营造既没有设计部门,也没有设计师,更没有施jL图纸。官式建筑虽有管理部门——工 王仲奋离休总,I:程师、高级I=程师100029 5.102 14 部,也只是对钱财、工料的管理:虽有营造法式(条文)和烫样(没有尺寸比例的纸做小模型), 但仍无详细的施:J:图,更没有“按图施一l:”之说。民间营造更是一无所有。参于营造的工匠师傅 既是设计师,又是T程师、施:E员。他们不需要详细施1:图,完全仰仗师父口传下来的“口诀” 和拜师学艺时所学到的实际操作技能进行施:£。这就是他们的绝技。房主东家的个性设想要求, 也只能通过.T匠师傅的智慧技能来体现。所以说,中国的传统建筑,民问营造是--I.-j“匠学”。 3.“匠学”研究莫徘徊 中国民间营造的工匠们基本都是贫苦出生,从小学徒,没有文化或文化不高,写不成系统的 经典性资料,最多只能记点“口诀”之类的小资料。口诀用的是地/c『方言,有的根本没有这个字, 也就没法记。即便记了一点也不重视保存,久而久之也丢失了。那些能写的文人们一方面不情技 术写不了,另一方面也瞧不起这些穷工匠,不愿为他们总结撰写点资料。一切都靠工匠自己的脑 子记。世世代代都这样,完全靠师父的口传心授和自己的记忆发挥来传承规制与技艺。 近半个多世纪以来,由于轻视、排挤传统建筑,无人接班。许多富有经验的老:I:匠、老艺人 先后离世,很多技艺没有传承。年轻工匠中已很少有人知道“口诀”和口诀的运用,“门尺”的 使用几乎已无人知晓。 所以,今天研究传统民居,没有现存的经典资料和著作可借鉴。要获得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