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赫定在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方面的见闻纪略——浅谈二人台与蒙古族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pdfVIP

斯文赫定在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方面的见闻纪略——浅谈二人台与蒙古族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斯文赫定在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方面的见闻纪略——浅谈二人台与蒙古族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pdf

★注:本文系内蒙古大学创新基金资助创新基金研究成果,项 目编号:2013061。 斯文赫定在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方面的见闻纪略 浅谈二人台与蒙古族民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圃 崔思朋 董 昊 摘 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对 内蒙古等西北 内陆地区进行了为期数年的考察 活动 。期间深人 内蒙古腹地,见闻了二人台与蒙古族 民歌等 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 。本文借以 斯文赫定的记述 ,以一个洋人的视角去看待 内蒙古地区的民问艺术。此外 ,2015年为斯文 赫定诞辰 150周年 ,抒此文章 向伟人致敬 。 关键词 :斯文赫定 二人台 蒙古族 民歌 价值 “民间的歌谣是人们群众 自编 自创的抒情性短小作品,可以 演出也是不可或缺的。蒙古族随从们组建了乐队,可见蒙古族的 歌唱、吟诵。是民间文学的重要载体之一。自古至今 ,老百姓们不 民歌所受欢迎的程度。夜间休息时、举办篝火活动时、庆祝节 日 仅用民谣来表现生活 ,抒发情感,而且在创作和传承中也有独到 时、周末休息时都会举办活动,民歌的演唱是活动中必不可少 见解①”。二人台和蒙古族民歌是内蒙古地区民间歌谣,也是我们 的。不难发现蒙古族民歌的巨大魅力。 研究内蒙古地区民间艺术的重要载体 ,斯文赫定在 日记中记述 二、斯文赫定与二人台 了在内蒙古考察途中见到的二人台演出和蒙古族民歌的演唱。 二人台相传起源于清光绪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起 借以斯文赫定视角,去领略他眼中的内蒙古地区歌谣演唱类民 初只有一丑一旦两个角色,二人演出时却分担多种角色 ,所以 间艺术。 称为 “二人台”。后来装扮的任务 固定下来 ,正式成为民间小 一 、 斯文赫定与蒙古族民歌 戏⑤。二人台演出时除用到汉语外,也有蒙语演唱或蒙汉语均用。 蒙古族民歌是其历史发展的结晶,其产生同其民族 、及独特 二人台产生之后,日臻完善 ,2006年5月20El成功申报为国家 位置密切相关。蒙古族发轫于蒙古高原 ,在此生活了上千年,民 非物质文化遗产 ,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歌是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之上孕育而成。此外 ,蒙古族能歌 产名录。 善舞的特性对于民歌的产生也至关重要。我国 “少数民族多位 1927年6月,斯文赫定甚至当时的中方代表也是第一次见 于边疆、或荒山幽谷 、或雪域高原 ,生活闭塞,交通不便,此 闻二人台演出。休息时,遇到了一伙 14人的队伍,但斯文赫定接 种条件下,若没有一些娱乐活动调剂生活,那些苦闷单调的El 受了这伙巡游演员的演出请求。写道 “现在两个男子上台,天生 子很难度过。另一方面,少数民族的男男女女又大多有歌唱的文 一 张女人脸的男人扮演旦角,头戴女人假发,身佩中国女人饰 艺天分 。内蒙古位于我国北部边疆,同外界往来少 ,也具有能 品。另外一个戴着一副长长黑胡子的男人将 自己眼睛周围抹擦 歌善舞的特性。因此 ,蒙古族民歌的产生有其必然性。 得惨 白。他们对 自己的角色很熟悉 ,忽而唱歌、忽而尖叫、忽而咆 斯文赫定对民歌最早的记述是 1927年6月,野外宿营时第 哮。同时,乐师们也起劲的演奏⑥”。虽是在野外极其简陋的舞台 一 次听到了蒙古族民歌。写道 “晚上,蒙古族的驼工们在大帐篷 和几十名观众的情况下,依旧演出了二人台的魅力。斯文赫定评 里传出了歌声 ,歌声悠扬的飘向了天穹③。斯文赫定虽不懂蒙 价 “他们的演出十分出色,中国观众从中得到了很大乐趣。音乐 语 ,但是悠扬的曲调、动听的旋律却深深的吸引了他。几年的考 也很棒,虽然那具有亚洲音乐艺术的单调节奏 ,但我却百听不 察,夜间休息时的歌唱是常见的。庆祝节El、进行篝火活动时,唱 厌。从东到西的整个亚洲,我倾听这具有魔力般催眠作用的音 歌也必不可少。斯文赫定在 1927年秋天的一次篝火晚会写道

文档评论(0)

t9s25ccvm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