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苏州文人功名心的分化.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明代苏州文入功名心的分了匕 严 明 童 皓 物产富饶、风光秀美的苏外l也称吴中,自古人杰地灵,历代的状元、进士出 过不少,是名副其实的“状元之乡”。苏州人徐有贞作为明宣德八年(1433)的 进士,因为曾经扶助英宗复辟成功而被封为武功伯,名重一时。对于吴中地区 人才辈出的现象,他在《苏郡儒学兴修记》中就说:“吾苏也,郡甲天下之郡,学 甲天下之学,人才甲天下之人才,伟哉!其有文献足征也。”成化八年(1472)的 状元吴宽和徐有贞一样,也是吴中文魁。他的《丁未春试毕送吴中四进士》同 样表达了由衷的自豪之情:“春榜名高第几行,自夸毛义出吾乡。”1 吴中文人大多具有或强或弱的功名心,可是科举“成功”的分水岭硬是将 他们分为两类:少数人进士及第,仕途顺利;多数人屡战屡败,郁郁不得志。据 《明清进士题名碑录》记载,自明太祖洪武四年(1371)至明思宗崇祯十六年 (1643)前后二七二年间,全国共产生文状元八十九名,其中苏州府就出了八 名,将近占据总数的十分之一2。可以想见,在这八名状元背后,疲惫赶考的苏 州读书人又是一个何等惊人的巨大数字。八人中,既有明代最年轻的状元施 榘(英宗正统四年己未科),他二十三岁就蟾宫折桂,荣登榜魁,意气风发,可惜 第二年就因病去世了;也有五十岁才考取状元的文徵明之曾孙文震孟(熹宗天 启二年壬戌科)。而在明中叶这段时期内,考中状元的吴中文人也有好几位。 在仕途上一帆风顺、名声显赫的则主要是吴宽、顾鼎臣和申时行。 吴宽字原博,号匏庵或玉亭主,谥号文定,后人尊称其为吴文定公,有《匏 翁家藏集》行于世。成化八年会试第一,即为会元;入试大廷,又夺第一,遂成 状元,授翰林修撰,此后其仕途就顺利地步步高升。他历任太子右谕德,左庶 子预修,詹事府少詹事兼侍讲学士,吏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官至礼部尚书。 吴宽有着苏外l文人和朝廷高官的双重身份。吴宽首先是个苏州文人,其 诗文对吴中文风产生过很大影响,为当时吴中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文徵明 说:“英孝之际,徐武功、吴文定、王文恪三公著出,任当钧治,主握文柄。天下 操觚之士,向风景服,靡然而从之。”3“文定力扫浮靡,一归淡雅,诗如杨柳受 风,煦然不冽;文如学究,论天下事,叠喜竟日,本色自露”4,这是王世贞作为苏 外I文坛的后学对前辈极为恰当的评价。吴宽的好友王鏊则说“公为文,不事追 严明童皓371 琢,独严体裁,蕴藉简淡,理致悠长。为诗用事浑然天成,不见痕迹,沉着高壮, 洗近世尖新之习”5。可见,吴宽绝不是只会写八股文的学究,而是重振吴中文 风的先行者。 吴宽一生虽无大风大浪,但终究在宦海沉浮多年,故而其人生经历自然也 就不同于一般的苏州文人。一般看来,吴宽能够连夺会试、廷试第一,其科举 道路算是十分顺坦的了。其实不然,他起初也是遇到过挫折的,“公生有异质, 未冠人郡庠,众方务举业,公独博览群籍,为古文词下笔已有老成风格。屡试 应天不利,绝意进取。督学御史陈士贤奇其文,劝令就试,以岁资贡人太学”6。 可见,吴宽早年对科举并不专心,别人全力以赴地专攻举业,他却博览群书,涉 猎广泛,没有把中举太放在心上,所以在乡试中屡屡受挫,因而也曾经有过放 弃科举仕途的念头。是督学御史看重其才学,力劝他应试,吴宽才再次应举, 而会试夺魁这一年他已经三十八岁了。 . 自古以来,宦海游历都非易事。为避免遭受贬谪、罢黜的劫难,明代的为 官者大多是谨小慎微,如履薄冰。还有不少人是阿谀奉承,巴结权贵,进而争 名逐利,退而保全身家性命。吴宽自然也深知官场险恶,故对于仕途功名利禄 并不孜孜以求。“公为人静重醇厚,无慷慨激烈之行,而能以正自持。遇有不 可,未尝碌碌苟随。……于权势荣利,则退避如畏”7,在吴宽身上,体现的是吴 中文化所赋予他的特有的温和个性及其对功名利禄的看淡。这也是吴宽能够 得以免于风浪祸患的重要原因之一。比如对于未入内阁一事,吴宽也泰然处 之。《明史·列传》说:“时词臣望重者,宽为最,谢迁次之。迁既人阁,尝为刘健 言,欲引宽共政,健固不从。……及迁引退,举宽自代,亦不果用。中外皆为之 惜,而宽甚安之,日:‘吾初望不及此也。”’8在众人结党营私争斗纷纷的明代 朝廷中,吴宽对个人沉浮能够保持这种平和的心境可谓难得。 当然,吴宽也绝非为保全自身就唯唯诺诺、不敢进谏。

文档评论(0)

baihualong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