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元明之际的乏论与方孝孺的文学飓想
左东岭
明代的方孝孺主要是作为一位政治人物而被后人所重视的,在文学方面
虽然也时时被人提及,但大多是因为他与明初重要文学家宋濂的关系而连带
论述。几部文学批评史在论及其诗文理论时,主要围绕其重视理与文的关系
而论述,以为他属于道学家文论的范畴。但也有人发现他在重道的同时又对
庄子、李白、苏轼等人颇多赞誉之词,但却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仅将其归人
“方孝孺文学批评的灵活之处”1而了之。其实,这与他重气的思想有密切的
关联。也有个别学者论述过其文学理论中气论的观点与内涵2,但由于未能结
合其创作进行研究,因而也就没能真正弄清其气论所形成的审美特征。更因
为没能结合元明之际气论的整体演变脉络,所以也就对其气论在明前期文学
思想发展过程的地位与价值有所忽视。本文认为,方孝孺文学思想的核心在
于道、气、文的三者合一,气的思想是联结其既重伦理之道又重作者个性之豪
的重要因素;他的这种思想是对宋濂、刘基、王神等人的继承与发展,并构成了
明初文学思想的一个重要阶段;他的这种道与气并重的文学思想的衰落,是向
台阁体转折的重要标志。
以气论文本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一个悠久的传统,自曹丕《典论·论文》
以气质论作家个性差别后,又有刘勰《文心雕龙·风骨》以气论文章之力量,随
后再有韩愈之气盛言宜的主张,可以说形成了传统气论的基本内涵,即作家个
性与道德修养的共同体,二者结合构成了诗文坚实的内容与沛然的力度。虽
然自中唐之后气论因道的内涵介入,越来越显示了较浓厚的伦理色彩,但一般
说来,气还是与作家具体的人格与个性密切相关的。
但是元代文学理论中的气论却又有两点明显的变化,一是受宋代理学的
影响,紧密结合理来论气,许多批评家很重视以理御气;二是受政治领域中气
运说的影响,以气运论文。前者更强调理对气的规范作用,所以对气的力度也
有所削弱。后者情况要更复杂一些。元蒙以异族的身份而一统中原,这在中
18左东岭
国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文人们当然也很难作出理性的解释,从而不得不归
人天道气运的范畴,直到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而建立大明帝国时,还依然以此
为据:“朕眭中国之君,自宋运既终,天命真人于沙漠,人中国为天下主,传及子
孙,百有余年,今运亦终。”3既然作为即位诏书向天下发布,可见是能够被多
数人所接受的流行说法。但此种说法刚刚提出时,应该是对元蒙统治既不情
愿又颇显无奈的一种被动接受。·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也逐渐地被人们所习
惯,从而以之论诗文之盛衰了。从元朝前期的戴表元,到中期的虞集,再到元
末的朱右、杨维桢诸人,都在不断地重复此一说法。其中尤以戴良最具代表
性,他说:“世道有升降,风气有盛衰,而文运随之。……我朝地域之广,旷古未
有。学士大夫乘其雄浑之气以为文者,固未易一二数。”4“我朝地域之广,旷古
未有。学士大夫乘其雄浑之气以为诗者,固未易一二数。”5但这实在是戴良
的一厢情愿,元代固然疆域广大,尚武雄迈,但诗文却既没有唐人的雄浑也没
有宋人的博大,连元诗四大家之一的范柠都说:“今天下同文而治平,盛大之音
称者绝少。”6之所以会造成诗文与时代的脱节,是由于汉族文人与元蒙朝廷
之间无法消除的隔阂,即作为诗文创作主体的汉族文人尤其是江南文人,永远
无法进入权力的中心,因而他们也无法将自我个性的伸展与朝廷疆域的广大
有机结合起来。元人常将诗文分成台阁与山林两大类别,其分类标准即在于
仕与隐的差别’。归隐的文人在宋元之际曾有过愤激与悲伤,但随着时间的流
逝也渐趋平静,只是不断感叹社会的不公与命运的不幸,但边缘化的结果使他
们无法成为文坛的主流。有幸入仕的也大都在朝廷中难以施展自己的才能,
他们既无法保持自我的个性,更无法表达真实的思想,歌颂朝廷与表达自我永
远成为明与暗的两面,连做了元代翰林学士承旨的赵孟烦先生,也常常感叹
“在山为远志,出门为小草”7,所以才会深有感触地说:“志功名者,荣禄不足以
动其心;重道义者,功名不足以易其虑。何则?纡青怀金与荷锄畎亩者殊途,
抗志青云与侥幸一时者异趣。此伯夷所以饿于首阳,仲连所以欲蹈东海者也。
矧名教之乐,加于轩冕;违己之病,甚于冻馁。此重彼轻,有由然矣。仲尼有言
日: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未见其人。嗟夫,如先生近之
矣。”8看来松雪先生什么全都知道,什么是有价值的,什么能够存留于青史,
他真的全都知道,可是,所有这一切都不能代替生计的实在,都不能战胜实惠
的需求,他知道自己成不了陶渊明,也就只好低头入仕了。但抱着如此心态的
他能够写出意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