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鞋业现状分析.doc
中国鞋业现状分析
弗里德曼发出的“咒语”:“谁能正确解释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谁就能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对于中国制鞋企业,不妨套用这句话:谁能帮助中国鞋跳出危机,谁就是制鞋业的王者。
世界制鞋业中心行将转移,失去“皇冠”后的中国制鞋业凭什么去支撑后续的发展?困境始现,而中国制鞋业的自我救赎才刚刚开始。
辉煌历史的背后是尴尬
纵观中国制鞋业的发展,用“突飞猛进”一词来形容无论如何都不为过:据统计,1985年中国生产16亿双鞋,10年后的1995年达到了57亿双,20年后的2006年达到了90亿双,2007年这一数字即将再次刷新。
中国制鞋业以平均每年23%的速度增长,大大高于中国GDP的增长速度。近年来,中国每年生产各种鞋更是占到了世界制鞋总量60%,成为世界最大的鞋业制造基地,并呈现产业集群式发展状态:一是以广州、东莞等地为代表的广东鞋业基地,主要生产中高档鞋;二是以温州、台州等地为代表的浙江鞋业基地,主要是生产中低档鞋;三是以成都、重庆为代表的西部鞋业基地,主要生产女鞋;四是以福建泉州、晋江等地为代表的鞋业生产基地,主要生产运动鞋。
还有一串闪光的数字值得中国制鞋业去夸耀:世界第二大鞋类消费市场,占全球消费总量的22%,仅次于美国;世界上最大的鞋类出口国,鞋类出口占世界出口总量的53%以上。
但自我欣慰之后,冷静思之,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事实:中国制鞋业的荣耀其实是得益于世界制鞋业的变迁。制鞋行业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行业,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鞋业因鞋类生产占用劳动力多、人工成本不断增加、利润逐渐减少等原因,难以在国内生存下去,因此转而向海外开拓新的生产加工基地。他们要选择人工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和地区建立鞋的生产基地。由于这种原因,世界鞋业的重心从欧洲和北美转向远东。由于这种产业转移,使得中国制鞋工业发展迅速,中国大陆成为世界鞋业转移的集中地。
现在的问题是,“世界制鞋中心”这一皇冠中国能戴多久?这个问题实际已经有了明确的答案:2007年,世界制鞋业已经呈现向越南、印度、巴基斯坦等劳动力成本更低廉的国家转移的趋势。
“世界制鞋中心”这顶皇冠被转移给另一个接力者后,中国如何保持自身的发展优势?历史做出了不同的回答。当早期的世界制鞋中心从意大利、西班牙转移到日本、台湾、韩国等地后,意大利就不断地进行产业升级,以及品牌建立。如今,在制鞋的数量上虽然已经不占优势,但意大利的制鞋技术和意大利的鞋品牌仍然是最端鞋的代名词;而当世界制鞋中心从日本、韩国等地转移到中国后,韩国制鞋业却一直满足于OEM加工。等到产业优势丧失时,韩国还没有创立任何在国际上叫得响的品牌。目前,韩国在世界制鞋行业中已经毫无分量。
而如今,中国制鞋业也面临着“交棒”的可能,居安思危,如何在中国的产业优势丧失之前树立几个国际化的品牌,是历史赋予中国鞋业领袖品牌的重任。
中国鞋业救赎进行时
无疑,面临产业转移给制鞋企业带来的发展危机,中国制鞋业必须进行改变,别无选择。
事实上,中国家电业在发展初期也同样面临着制鞋业的困难,但新技术尤其是芯片技术的发展,中国家电业正在世界家电市场树立起品牌,争得一块蛋糕。制鞋业如果想在世界制鞋市场分得一杯羹,必须实现同样的转化。
中国家电行业向来竞争激烈。曾经,在经历过概念战、价格战、服务战后,我国家电业的利润率仅在2%-3%之间,已经像刀片一样薄了,因此才有了家电业界“卖彩电不如卖白菜”的说法。
而伴随着冰箱、热水器、洗衣机、MP3、MP4等各类大小家电产品的新标准出台,中国家电业开始进行一场更有积极意义和含金量的“标准战”。
而目前全球消费电子强国美国、日本、韩国等来看,一两年前就已经针对全球消费电子的技术发展,制定出与U有关的国家战略框架。U是Ubiquitous(无所不在),也是Unite(融合)、Universal(普及)、User(用户)和Unique(独特性)的意思。以韩国为例,由于近些年来宽带和数字融合趋势已经模糊了产业界限,韩国信息通信部就提出了新的消费电子产业战略,这个战略最终指向建立“U-Korea”,即信息化无所不在的社会。
2006年6月,伴随着海尔U-home体验中心的成立为中国的U时代到来吹响了序曲。业内观察人士指出,U战略已经成为IT、家电等消费电子厂商下一步争抢的制高点。来自国内权威部门的预测也表明:未来10年,中国因U战略而产生的相关市场规模将超过3000亿美元。对于一些规模、实力相对雄厚的家电企业而言,U战略已经成为他们规划未来可持续发展的利器。
学习“家电”好榜样——没错!但中国制鞋业该向家电业学什么呢?当然是学习其智力型变身。
其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