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朗费罗诗歌的荒野书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论朗费罗诗歌的荒野书写   [摘 要]19世纪美国诗人朗费罗的诗歌大多以荒野为背景,吸引读者关注荒野,在阅读荒野中沉思。朗费罗的长诗《海华沙之歌》中的荒野书写是其生态诗学建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蹈袭《圣经》中的隐喻手法,秉承了新英格兰清教徒的荒野叙事,体现了“生态自然”、“回归自然”的信念。《海华沙之歌》的荒野书写既是朗费罗进行原始艺术创作的一次探索,也是朗费罗生态诗歌话语的诉求,扩大了朗费罗生态诗学的内涵。   [关键词]朗费罗;《海华沙之歌》;荒野话语;生态视域   [中图分类号]I71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4-0118-07   [作者简介]柳士军(1973―),男,河南商城人,信阳师范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理论与中西诗歌比较研究。(河南信阳 464000)   [基金项目]2013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朗费罗诗歌及其影响研究”(2013-GH-406)的阶段性成果。   一、引言   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说:“25年前(20世纪60年代前),就是最敏锐的观察家也不会预料到哲学会有一个荒野转向。最近哲学界转向对人类与地球生态系之关系的严肃反思,比任何一次哲学上的转变都出乎人们的意料。”①哲学的荒野转向使当代那些蜗居在城市里的学者们终于慢慢意识到荒野是美的,它充满了无穷的哲学意蕴。“了解荒野的文化价值的能力,归结起来,是一个理智上的谦卑问题。……只有那些懂得为什么人们未曾触动过的荒野赋予了人类事业以内涵和意义的人,才是真正的学者。”②书写荒野的美国学者常常以浪漫主义的视野赋予荒野以新的内涵,尤其是在19世纪美国独立战争之后,爱国情感引发高涨的书写热情,他们认为,要建立独立的美国民族文学,就需要那广阔的、未开垦的荒野作为他们的文学资源,无边无际的荒野才是他们心中真正的美国特色。至此,荒野文学开始成为美国文学史上颇具特色的一朵奇葩,它以美国建国初期的自然景色和野外观察为题材,用各种不同的文学形式精心创作,其宗旨是讴歌自然、赞美荒野。《鄱阳湖学刊》2013年第5期发表的《论朗费罗生态诗学的建构》一文是对诗人朗费罗生态创作的一次谨慎的探讨,①本文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究荒野在朗费罗诗歌中的美学价值及其影响,并进一步完善朗费罗的生态诗学。   戴斯?贾丁斯(Des Jardins)将美国学者对待荒野的态度总结为三种模式:第一种叫做“清教徒模式”,即荒野代表着上帝对其选民的考验。这些踏上新大陆的居民要迎接挑战,克服困难,驯化荒野,建立家园。第二种叫做“洛克模式”,即荒野是新移民创造幸福未来的资源。第三种则被称为“浪漫模式”,即荒野象征着大地的富丽和纯洁,是人类最后的处女地,荒野就是天堂。②根据这种分析,我们认为朗费罗的诗歌创作是将“清教徒模式”与“浪漫模式”杂糅的荒野叙事。在朗费罗的时代,荒野的书写已经形成一股席卷美洲大陆的热浪,作家们几乎无法回避它的影响,游记、见闻录、地方志的主要代表作家如约翰?史密斯、亚瑟?巴罗威和丹尼尔?戴顿等都擅长书写荒野。“没有故交来欢迎他们,也没有旅馆供他们休息或恢复他们疲惫的身体,没有房舍,更没有城镇去依靠,去寻求帮助。他们举目四望,只有令人惶恐的荒原,里面全是野人和野兽……夏季刚过,满目苍凉,整个旷野,处处都是森林和丛林,流露出一丝荒凉野蛮的色调。回顾身后,那里则是他们穿越的大洋,如今已成为把他们与文明世界(欧洲)隔开的鸿沟和屏障。”③在库珀(James Fenimore Cooper)看来,荒野保持了原始的美,有原始的高贵美德;在霍桑(Nathaniel Hawthorne)看来,人类的心灵就是一片荒野,《红字》中的荒野是 “未开发的自然,是力量、真理和道德的源泉”;④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崇尚的荒野给人带来一种身心放松,与任何道德的说教毫无关系。⑤然而,朗费罗的荒野书写不厌其烦地带给读者谆谆教诲,展现了美利坚民族自我身份认同的诉求和建构的历程,同时,昭示了诗人独特的寻根意识、民族意识和历史意识。   二、朗费罗诗歌的荒野叙事特征   “荒野是森林的代名词。”⑥作为人类的原始家园,森林原型早已积淀在美利坚各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如有些作家早期作品中的森林广袤无垠,是人们美好的栖居地;也有作家作品中的森林充满危险和诱惑;有的作家作品中的森林是心灵悒郁的人们的避难所。只有在森林里,人类才能敞开心扉,表达心声。“荒野是人类从中锤炼出那种被称为文明成品的原材料。”⑦朗费罗在《伊凡吉琳》的开篇充分利用这一天然的“原材料”,直接将荒野中的森林作为整篇诗歌的铺垫:   这儿是原始的森林。低声细语的松树和拇树上满布着藓苔,披复着绿叶,在朦脆的微光中显得幽暗,它们直立着,好象古代的督伊德,发出悲哀的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