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第二十八期 (2012 年 7 月) 頁 181-238
國立政治大學哲學系
從劉蕺山的經典詮釋
論其思想型態之歸屬
陳佳銘 λ
國立中正大學中國文學系
地址:62102 嘉義縣民雄鄉三興村大學路一段168 號
E-mail: taiwan.ccm@msa.hinet.net
摘要
本文「從劉蕺山的經典詮釋論其思想型態之歸屬」,在於通過探
討劉蕺山對《易傳》、《中庸》、《大學》、《論語》、《孟子》等
經典的詮釋,對其思想體系作一定位。
針對劉蕺山之思想型態,當代中國哲學家牟宗三先生把其定位為
「以心著性」型態,並把劉蕺山與南宋理學家胡五峰,區分為有別於
陸、王心學及程(伊川)朱理學的「五峰、蕺山系」。然而,牟先生
此說卻受到許多的質疑,即主要是把蕺山思想歸於心學,或是陽明學
極度的發展,這樣的觀點是受其弟子黃梨洲的「內在一元論」傾向的
影響。
λ 投稿日期:2011. 08. 29 ;接受刊登日期:2011. 10. 31
λ 責任校對:江鈺棋 、劉澤佳
182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二十八期
通過對蕺山的經典詮釋進行研究,本文企圖以慎獨論來統攝其對
各經典的解釋,即可證明他仍是重於儒家哲學客觀的性天層面,即挺
立性體、獨體、道體而言,故其思想仍符合於「以心著性」的型態。
關鍵詞:劉蕺山 、牟宗三 、以心著性 、經典詮釋 、黃宗羲 、
慎獨
從劉蕺山的經典詮釋論其思想型態之歸屬 183
從劉蕺山的經典詮釋
論其思想型態之歸屬∗
壹 、前言
宋明理學之為新儒學,就是因其能對於先秦儒家的典籍加以詮
釋,故其相對於先秦儒學能稱為「新」。宋明哲學家主要即在於詮釋
《論語》、《孟子》、《大學》、《中庸》、《易傳》這五部典籍,
申說其中的奧義。1
當作宋明理學之殿軍之劉蕺山之思想,更完全是通過對這五部經
典的詮釋而立說,他詮釋經典極其深入與精緻,且對這五部經典皆有
完備的詮釋角度與觀點,如其高弟黃宗羲所言:
先師子劉子於《大學》有統義,於《中庸》有慎獨義,於
《論語》有學案,皆其微言所寄,獨孟子無成書。羲讀劉
子遺書,潛心有年,麤識先師宗旨所在,竊取其意,因成
孟子師說七卷,以補所未備。2
∗ 本文為國科會計畫99-2410-H-194-142-之研究成果。
1 牟宗三先生:「宋明儒學是把論、孟、中庸、易傳、與大學劃為孔子傳統中內聖之
學之代表。」請參閱牟宗三:《心體與性體(一)》〔台北:正中書局,民 85 〕,
頁 19 。
2 黃宗羲:〈孟子師說〉,請參閱《劉宗周全集(四)》〔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
哲研究所籌備處,民 86 〕,頁627-628 。
184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 第二十八期
此段《孟子師說》之序言,黃宗羲提及蕺山對經典的詮釋相當完
備,尚差《孟子》一書未有系統,故著《師說》加以補充。而黃宗羲
於〈子劉子行狀〉中也提及蕺山的易學著作如《讀易圖說》、《古文
易抄》,並說蕺山觀點「皆與先儒不同」3 ,這代表蕺山的易學也相
當重要。因此,若按黃氏對其師的理解,蕺山的思想是通過反省及詮
釋經典而成的。所以,我們可說欲瞭解蕺山思想,關注於他對經典的
詮釋,是一極佳的切入方法。因此,本文即在於檢視蕺山對《論語》、
《大學》、《中庸》、《易傳》、《孟子》這些經典的詮釋觀點,以
此來對蕺山思想加以定位。
此外,對於劉蕺山的思想的研究,在當代有牟宗三先生把他判定
為「以心著性」系統,即其體系能收納先秦儒學言《中庸》、《易傳》
的客觀面的天道義,又能彰顯《論》、《孟》所言之道德主體性。並
且,蕺山與南宋之胡五峰可判為直承北宋周、張、明道三家的嫡系,
是為五峰、蕺山系。4 然而,牟先生此說仍遇到許多的挑戰,並未成
為學界之共識。因此,本文對蕺山的經典詮釋之研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