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I N表面现象研究+
氨基酯丙烯酸酯树脂(UAR)/环氧树脂(epoxy)S
华峰君胡春圃’
(华东理工人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所,200237,上海)
聚合物的组成、链聚集态或取向、基团极性及基团的取向改变能有效地改变聚合物膜的
表面性能,无论对于膜浸润性能或粘接性能都有着较大的影响,这已经在工业上获得了广泛
的应用雌】。我们实验室马克勤等曾用聚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物来改性聚苯乙烯膜,发现膜的
两个表面,与玻璃纸接触面表面能要高于空气接触面,接枝共聚物物在膜表面富集,表面自
由能升高阻m。本文通过测量所合成的一系列不同硬段含量的氨酯丙烯酸树脂(UAR)及不同组
成比的UAR/环氧树脂(epoxy)同步互穿聚合物网络(S玳)膜表面的接触角,计算了这些膜两个
表面的临界表面张力T。及由色散力引起的固体表面张力丫|D,研究了膜的表面现象和网络结构
与形态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分子量uAR膜两个表面(接触面分别为玻璃纸和聚丙烯
薄膜)的丫c及丫lD有较大的差异,随着uAR中聚氧化丙烯链段(PPo)增大,即uAO的分子量
变大,Yc和TsD均减小,表面能变小(见表1),润湿性能下降。因为分子量较大的uAO中PPO
T8ble1The te瑚iomf醣UAR佃m ofPPO
sllr]Face di腩坨吡mol∞lll村weigIlt
of w曲
Typcs 丫cc0咖c娃rIg丫lDcom∞nng
托colltacdng伊cof曲c曲g诵m
UAO ccllepho∞ 咖eph‘m 诵tllPP 诵mPP
UA0.400 336 55.4 32.6 524
29
UAO—1000 3l0 478 8 44.4
UAO.2000 28.6 41.2 273 378
二元醇软段较长,即带有强极性的氨基甲酸酯基链段的含量较低,表现
出较低的表面能。而极性玻璃纸表面极性力的作用下会引起膜内极性组成,主要是氨基甲酸
酯基团或环氧树脂酚醚及固化后生成的仲羟基段向表面迁移f5l,同时这些基团指向表面,故
这个表面表现出较高的表面能。图l显示出具有不同硬段含量的UAR网络表面能,随着硬段
含量增加不断增加,显然是因为具有较高硬段的uAR网络内含有较多的氨酯甲酸酯有关。uAR
增加,表面能逐步增加,与这样的网络内含有较多的极性组成(氨酯丙烯酸酯基团)有关。从
表l及图l或图2还可知.这些uAR网络与玻璃纸接触面的丫c和TsD分别要大于与聚丙烯薄膜
接触面。因为在玻璃纸内含有大量的极性基团如羟基或羧基,在它们的作用下,UAR网络内
极性组成(如氨酯基团或PPO链段等)向表面迁移。将SⅣ与表面(接触表面分别为玻璃纸和PP
膜)进行xPs扫描,计算结果列于表2。由表2的数据可知,与玻璃纸接触的氧元素含量明显偏
高,N元素几乎不增加,碳元素偏低,表明在与玻璃纸相接触的表面所富集的是uAR。而且
这种极性组成随着膜呈梯度分布。
参考文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
·通讯联系人
f.152
1. IPUACon
Yamashita
Y,28lh SympMacromoIecules,prepr,Amberst,1982.93
2. Kawakami
A,Yamasmta
Y,MacromolecuJes,l8,580,1985
3. 马克勤,王世容,胡春圃,吴树森,应圣康,高分子学报,2,149,199()
4. 马克勤.胡春圃,王世容,吴树森,应圣康,高等学校化学学报,ll(4),402,1990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AOT和NaDEHP混合反胶束体系的FTIR研究.pdf
- a-高碳醇催化氧化制a-高碳酸地研究.pdf
- 阿齐霉素抗弓形虫作用超微结构研究.pdf
- r-辐照法制备MoO2纳米微粉研究——不同表面活性剂影响.pdf
- 苯并三氮唑在粗糙铁电极上表面拉曼光谱研究.pdf
- 2%2c4-D记印分子聚合物探究.pdf
- Na-W-Mn/SiO2+催化剂体系活化甲烷地研究——W、Mn活性组分的作用.pdf
- 2-疏基苯并噻唑衍生物摩擦化学机理EPMA研究.pdf
- Fe+x(In+2○+3)1-X颗粒膜巨磁电阻研究①.pdf
- N-(o一芳基-o一烷基硫代磷基)-N(4,6一二取代嘧啶或三嗪-2-)基脲的合成和生物活性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