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钯(Ⅱ)催化一氧化碳/乙烯交替共聚加压原位-H—NMR研究
罗河宽唐瑞国 李达刚
(化工部北京化工研究院,北京100013)(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一氧化碳与烯烃共聚制备聚酮高分子,无论从其产品具有高强度、可光降解等特殊性能,或从
一氧化碳替代烯烃可以节省50%的石油资源的角度,均可认为它是具有大规模应用前景的高分子
材料。该产品的制备工艺及催化剂等方面,目前尚存在许多需要改进之处。因而,近年来吸引了众
多学者对共聚反应机理进行深人研究。迄今为止,学者们仅局限于对产物的结构分析和对模型化合
物的研究上,尚未提出真实反应条件下的依据。对于在共聚反应状态下乙烯的行为,即乙烯是如何
活化、如何插人到共聚链中的,目前仍处于假设阶段}虽然有人认为,乙烯是先与Pd(1)配位活化,
而后插入到共聚链中的[1],但至今仍无人拿到实验数据对此加以证明。
关于在甲醇溶剂中共聚反应的引发机理,Senc23认为,共聚反应是由c:H.插入Pd—H键和
根据对产物端基的分析而提出的假设,依据不足,难以令人信服。为此,我们利用加压原位1H—NMR
技术,对钯(Ⅱ)一双膦催化剂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在反应条件下捕捉到n配位乙烯和Pd—cH。一基
团的1H—NMR信号,从而证明了乙烯是先与钯(Ⅱ)配位活化,而后插入到共聚链中的反应机理。
1试验结果
1.1捕捉配位乙烯的加压原位‘H—NMR试验结果
表1加压原位·H,NMR试验结果
①反应压力2.oMPa.+表示生长l‘表示削弱;空白者为无信号;DPPPr为1.3-双(二苯基膦)丙烷。
②指催化乙烯齐聚的话性.
·59·
力为2.0MPa),逐渐升温,使共聚反应发生并逐渐加快。从原位1H—NMR谱图上观察到,溶液中游
在以CD。COCD。为溶剂的试验中,在逐渐升温的过程中也观察到溶液中游离乙烯的1H—NMR峰8
—4.7时迅速减弱和峰8—0.5的生成。
为了对上述两个试验所观察到的新生峰进行归属,设计了一些探针试验,如在纯Nz气氛下、
在纯CO气氛下以及在DPPPr/Pd(Ⅱ)=2.5的条件。在这些条件下,共聚反应都不能发生,从原
位-H.NMR谱图上观察,在逐渐升温的过程中,1H—NMR谱图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1.2捕捉pd—H的加压原位1H—NMR试验结果
M—H的,H—NMR信号一般在高场,不受其它质子信号的影响;所以,如果有信号出现,则很
位,H—NMR试验中。没有观察到Pd—H的1H—NMR信号,我们曾推测,在这两种氘代试剂中可能
MPa的气氛下,作1H—NMR跟踪,随温度的逐渐升高,观察到产品的生成速度越
1:1,压力为2.0
来越快,说明共聚反应正在顺利进行,但在高场没有观察到Pd—H的1H—NMR信号。在纯CO气
氛、纯乙烯气氛以及不充气的条件下,再进行原位1H—NMR试验,在这三种情况下,共聚反应都不
能发生,在高场仍没有观察到Pd—H的1H—NMR信号。
2讨论
2.1共聚反应条件下乙烯的行为
在以CD30D和CD3COCD3为溶剂,CO/C2H。一1:1,压力为2.0MPa的加压原位1H—NMR
即在纯CO气氛、纯N。气氛和DPPPr/Pd一2.5的条件下,都没有观察到这三个峰的生成,表明这
三个新生峰与反应有关。8—2.9与产物的1H—NMR8值吻合,归属于产物中--COCH:一的信号,另
外两个新生峰,即8—0.6和8—4.4则可能与反应的中间过渡态有关,需根据催化体系对其进行归
属。大量文献数据表明,乙烯与钯配位后向高场位移,由此可以推测,本文试验中在游离乙烯8—4.
9附近出现的新峰(8—4.4)可能是配位乙烯的1H—NMR信号。关于8=0.6新峰的归属,普通有机
化合物的1H—NMR信号一般不会在此出现,所以该峰可能与中心金属钯有关。大量文献也都表明,
与金属钯直接相连的甲基或亚甲基,其1H—NMR信号出现在8一o~1之间,考虑共聚反应体系,可
以推测8—0.6可能是与钯直接相连的亚甲基Pd—cH。一的1H—NMR信号。
综合考虑8;4.4和8—0.6的归属以及加压原位“P—NMR试验结果,即在反应过程中DPPPr
与Pd(Ⅱ)仍以六员螫合环的形式存在,所以在共聚反应过程中可能存在如下过渡态:
O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AlGaAs%2fInGaAs%2fGaAs+PHEMT分子束外延材料生长探究.pdf
- Ta一w合金挤压工艺地研究.pdf
- Fe1-xO基氨合成催化剂穆斯堡尔谱研究.pdf
- CO偶联临氢反应Pd系催化剂XPS研究.pdf
- 超细粉体金属四(取代苯并二噻英)四氮杂卟啉的合成及其光敏化与电催化作用研究.pdf
- Fe+x(In+2○+3)1-X颗粒膜磁性地研究.pdf
- 74.妊娠期糖尿病时胎盘性激素结合球蛋白的变化和作用机理的研究.pdf
- 苯肼-α-环糊精包合物及其在玻碳电极上吸附行为的光谱和电化学研究.pdf
- β-环糊精固载相薄层层析法拆分氨基酸D,L-对映体主客体作用研究.pdf
- MnO2电极电子转移地研究.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