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论-阴黄-非属寒湿.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二部分证侯研究 而脾阳的虚弱也进一步助长了湿邪的侵入。现代人们多吃膏粱厚味之品,且缺乏运动,更给湿邪以 可乘之机。 目前中暑的急症诊疗规范中最重要的一条是降温治疗,包括体外、体内、药物降温。其中体外降 温是最常用、最方便易行的方法,多用冰水、酒精配合电风扇、空调降温,早期积极抢救,可挽救病人 生命。充分体现了中医学“急则治其标”的思想,但这些方法多可导致毛孔闭塞,湿邪无以散发,医源 性的加重了“湿”。另外,临床多用抗生素等寒凉药物输液消炎退烧,会把外在的一些寒湿之气直 接带进体内。另外,夏天该出汗的时候因为用空调导致汗液挥发不出来淤积体内,加之爱喝冷饮, 爱吃凉菜、冰镇饮料均将湿邪带入体内。 又到一年“湿证”多发之季,谨以此文献于第十三次中医诊断学术年会,讹误之处,切望匡 正。 参考资料 [1]宋广舜.环境医学[M].第一版,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7:387. [2]杨荣华,伍星赞.气象病初探[J].湖南中医药导报,1998,4(4):17. [5]蒋志刚.暑湿证的中西医病机分析与诊治[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7,21(7):15. [6]卢林,杨景云,刘伦翠.浅谈中医舌诊与微生态[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8,20(4):42l。 [7]于玺华,车凤翔.现代空气微生物学及采检鉴技术[M].第一版,北京:军事 医学科学出版社,1998:1. 再论“阴黄”非属寒湿 李和平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现行不同版本的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对阴黄的界定有着颇为一致的说法:如“面目一身 俱黄者,为黄疸。其中面黄鲜明如橘皮色者,属阳黄,乃湿热为患:面黄晦暗如烟熏者,属阴黄, 乃寒湿为患”【l】。“若患者面目一身俱黄,小便色黄者,称为‘黄疸’。其色鲜明如橘皮者,为阳 黄,属湿热;其色晦暗如烟熏者,为阴黄,属寒湿”【21。的阴黄属寒湿说法,验之临床,与实际大 相径庭。然而,现今历版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及其教辅资料等,无不相互沿袭,给阴黄的理论 及临床带来混乱。本文通过对肝病瑶或面身色晦的阴黄病例的临床观察,并结合复习有关文献,从 而对现行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之阴黄,以及由此涉及黄疸概念等予以厘定、探讨。 一、关于阴黄的形成 本文将色晦如熏的黄疸,据其程度分为黄晦、黯黄及晦暗三种。黄晦指黄中显晦,黯黄指晦中 透黄,晦暗则无黄色可言,甚至呈青紫色。一般认为,阴黄乃阳黄迁延而来。故阴黄的出现既可见 于急性,而更多见丁:慢性。笔者观察到,急性多与血清总胆红素的高水平及病情迁延有关,如戊型 肝炎、急性淤胆型肝炎等,由于总胆红素水平高退却慢,故肤色易于由明转为晦。慢性则主要与疾 152 第二部分证侯研究 病迁延时间及病情轻重程度有关,也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关,如慢性肝炎(重度、重型)、肝硬 化、肝癌等。此处要明确的是:一是急性黄疸病程短的(一般2个月内),即使胆红素高水平,也不 呈阴黄;二是慢性肝病病程长的,即使胆红素水平不高也可呈现阴黄。 二、关于阴黄病机的沿革 阴黄一词,源自《诸病源候论》阴黄候,日:阳气伏,阴气盛,热毒加之,故但身面色黄,头 痛而不发热,名为阴黄f羽。首次指出了阴黄的临床表现为面身发黄,头痛而不发热。病机为阳伏阴 盛,复感热毒;其后《医学心悟》载茵陈术附汤,该方主治阴黄身冷,脉沉细,身如熏黄,小便自 利者【卯。鉴此,按以方测证的思维方式,即可推断茵陈术附汤主治的阴黄属寒湿无疑; 《景岳全 书》“凡病黄疸而绝无阳证阳脉者,便是阴黄”,以及“阴黄证则全非湿热,而总由血气之败”的 说法【61,重在强调了绝无阳证阳脉的临床表现和总由血气之败的病机。现代《中医诊断学》所描述 的阴黄,从临床症状及病机,都与上述迥然有别,无法相提并论。面或面身色晦可以称为阴黄,但 由于古今阴黄的内容所指不一,故其病机亦不能古今混同,总以立足临床辨证为要。 三、关于目黄、尿黄的辨证 从上述黄疸的概念可以看出,目黄、尿黄是黄疸的主要临床特征。张仲景论黄疸,首创湿热为 其因。如黄家所得,从湿得之,以及湿热在里,身必黄17门J。据此后世则演绎黄疸为湿热熏蒸肝胆, 胆汁不循常道,外溢体表则发为目黄、面(或面身)黄,流注下焦则尿黄。由于

文档评论(0)

smdh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