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中国传统酒道之美学阐释.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酿酒科技 2008年第 11期 (总第 173期)L‘IQUOR—MAKINGSCIENCE&TECHNOLOGY 2008No.11(To1.173) 中和,中国传统酒道之美学阐释 万伟成 (广东省佛 山科学技术学院中文系,广东 佛山 528000) 摘 要: “中和”既发韧于饮食,又反过来对酒礼的道德内质、礼仪外形与宴席的文化功能起着决定作用。受传统 文化两大支柱的儒家与道家丰富的中和审美思想影响,中国传统酒道的中和审美具有 旨酒的味觉审美(味)、宴饮 的审美快感(乐)和饮酒的节制原则(节)3个层次,对现代酿酒、文明饮酒都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 酒道; 中和; 美学 中图分类号:TS97l;B83 文献标识码:D 文章编号:1001—9286(2008)11—0122—03 Zhonghe(GoldenMean)--AestheticExplanationofChinese TraditionalLiquorDrinkingEtiquette W AN Wei—cheng (ChineseDepartmentofFoshanScienceTechnologyCollege,Foshan,Guangdong528000,China) Abstract:Zhonghe (goldenmean)derivesfromtheaestheticsoftwoChinesetraditionalschools—ConfucianismandDaoism.Itfirstlyimpacts upondietandthen hasdecisiveeffectsontheformationofliquordrinkingetiqueaeandculturalufnctionsofbanquet.Theaestheticexplanation ofChinesetraditionalliquordrinkingetique~epresentsinthreelevels:tasteaestheticjudgement,banquetingaesthetics,andabstinenceindrink— ing,whichisofpositivemeaningsinmodem liquor—makingandcivilizeddrinking.(Tran.byYUEYang) Keywords:liquorart;zhonghe(goldenmean);aesthetics 中和 。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 .是礼乐文化精神 酒之调和,正如康殷 《文字源流浅说》所谓:岙“为调和酒 的基本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 ,从听觉、味觉程度适 中之 之器,后省为和,故和亦有调和之意”。根据调酒的要求 , 感取其 “和”,从视觉、触觉的安稳平正之感取其 “中”,进 必须把酸、甜、苦 、辣 、咸等各种不同味道配合起来 ,做到 一 步揉合 了 “中和”,到 《礼记》中的 《中庸第三十一》、《大 “甘而不浓 、酸而不酷 、咸而不减 、辛而不烈 、淡而不薄、 学第 四十二》、《乐记第十九》,先秦礼乐文化中的 “中和” 肥而不腻”(《吕氏春秋 ·本味篇》),才能适 口。正如 《周语 · 内涵进一步系统化 、理论化了。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 , 郑语》所说:“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 以 都把中和视为至高境界 。儒家以礼论酒 ,道家 以道论酒 , 同稗同。尽乃弃矣……是以和五味以调 口”,孔子也说 : 对传统酒道审美也产生深远影响。中国传统酒道的审美 “和而不同”(《论语》子路篇第十二),可见味觉之美只能 内核就是 “中和”二字。 “未发,谓之中”(《中庸》),体现在 存在于味道的多样性的统一之中。 酒道上就是对酒无贪婪 ,无嗜求。“无累则正平”(《庄子 · 从审美客体来看,“和”实际上就是如何使酒味的多 达生第十九》),在酒道上要求无酒不求酒 ,

文档评论(0)

jingpinwed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