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散文(1977—1984)).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第五章 散文(1977—1984)) * 80年代散文的特征: 1、对散文基本品格真实与真诚的追寻 真实与真诚,是散文文体的基本精神与品格,本时期散文不仅彻底否定了“文革”期间的“瞒”和“骗”,而且摒弃了曾存在于“十七年”散文中的过分的夸饰。“真实”和“真诚”成为本时期散文的重要特征,并成为走上新的发展阶段的出发点。很多拥有精神自主性的散文作家,开始根据自己的亲历经验和体悟,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人事与物景,创作了哀祭反思类散文,追忆流年岁月,悼念患难故人,反思荒诞历史,作品情真意切,读来启思动人。 2、创作主体对散文文体意识的自觉,注重散文的审美存在 从创作理论和实践上认识到艺术散文的本质特征是“真”,它是“一种自由自在的抒发自己的情感与思想的文体”。兴之所至,自由自在的抒写是它的艺术形态,作为美文,它应当千姿百态,不拘一格。所以本时期散文开始挣脱“文以载道”的准则和“形散神不散”的模式的束缚,创造了多维多元的散文新格局。如巴金“说真话”的《随想录》,冰心的心灵解放的“冥想散文”,孙犁推重的“本色”美文,汪曾祺、贾平凹的乡土风情散文等。 巴金的散文大体上分为五类: 1、反映抗美援朝斗争生活的作品,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在朝鲜前线的见闻和感受,歌颂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深厚情谊。 2、歌颂社会主义新生活的作品。 3、描写异国见闻的记游散文。 4、怀念革命先辈和亲朋故友的散文。 《随想录》的特征: 1、讲真话、抒真情、求真理是《随想录》的总主题 巴金的“讲真话、抒真情”,一方面是指真实地反映历史与现实的原生图景及社会的众生相,另一方面是指作家真实地检视与剖析自我的内心世界。表明了巴金作为一个正直作家所具有的高尚风范和知识分子的良知良心,这不仅造就了作品的魅力,同时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文体价值。恢复了散文的真人、真事、真情、真理、真心灵的表现,使《随想录》在现代散文史上成为里程碑式的作品。 2、反思“文化大革命”,批判“文化大革命”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是《随想录》的重要内容 巴金在多篇文章中,都激愤地谈到“文化大革命”这场历时大悲剧给国家、给民族、给人民带来的严重后果。他以冷峻的笔触真实地反映了人民所遭受的苦难,记下了中国一代知识分子经受折磨、痛苦的心灵轨迹。 3、在《随想录》中,作者对历史的反思和对自己的解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表现了一种可贵的自审意识 在不少篇章中,他对自己的解剖几乎达到冷酷的地步。巴金认为,解剖自己,只是为了弄清“浩劫”的来龙去脉,不再上当受骗,免得将来重犯错误。作家的解剖忏悔以现时态的文化观念为参照,将个人的自省与民族的反思结合,将个人批判与社会批判结合,使作品具有思想史的意义和文化史的价值。 4、在艺术表现上,自然天成,返璞归真是《随想录》的鲜明特色 作者说过“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话,是自然,是无技巧。”“我不追求技巧”,“我倒愿意拿本来面目同读者见面。”这是巴金的美学追求,也是《随想录》所达到的境界。在《随想录》中,作者往往从一件小事说起,直陈其事,娓娓叙说,在平淡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语言朴质无华,精湛圆满,清晰明朗,又富于感情。 1、主题思想 文章写于“文革”结束后的拨乱反正时期,当时人们还刚刚从梦魇中挣扎出来,怀着惊悸的心理反思着昨天的灾难。正是带着这样的一种时代情绪,作者追忆了在十年浩劫期间个人、家庭的悲惨遭遇――妻子的死、儿子的病、自己的艰难处境,以此抒发了对亡妻萧珊真挚淳厚、绵绵不绝的情怀,愤怒地控诉了“四人帮”迫害人民群众和知识分子的滔天罪行,揭示了十年动乱给国家、民族造成的灾难。文章所叙之事,尽管全是家庭、个人的生活琐细,然而其意义却超越了家庭与个人,字里行间都浸透着在那场浩劫中我们国家与民族的不幸遭遇,使文中所写的日常生活场景超越了个人的意义,成为特殊的历史年代里的一个知识分子的见证。 2、艺术特点 第一,感情真挚、蕴意深刻是文章的一大特点。文章通篇都是以善良人的悲剧和作家真诚的自我“责备”,来控诉“四人帮”的罪行。它不写“文革”时期血雨腥风的残酷现实,而是写一个不该过早离开人世的人的离世,但读者却随处都可意识到、体会到“文革”给社会、给千千万万个家庭带来的悲剧。萧珊,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文艺爱好者,一个成绩不大的翻译工作者,一个善良的好人”;她性格坚强,忍辱负重,宽厚待人,富于牺牲精神,有着美 好的生活追求;她愿意改造思想,希望看到社会主义的建成;在灾难的日子里,为了保护丈夫,她挨过“红卫兵”的打,愿“多受一点折磨”;她病倒了,还鼓励丈夫要坚持下去;病情加重了,工宣队头头逼迫丈夫迅速返回“五七”干校,她还安慰丈夫说:“

文档评论(0)

*****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本账号下所有文档分享可拿50%收益 欢迎分享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