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嵌段共聚物自组装胶束的相互作用与有序聚集
史林启 张望清 高立超 安英丽
南开大学高分子化学研究所,天津,300071
关键词:嵌段共聚物 自组装 相互作用 有序聚集
嵌段(接枝)共聚物在嵌段选择性溶剂中自组装可以形成热力学稳定的、尺
寸均匀的胶束,包括球状、棒状、囊状、层状、管状、纤维状和空心球状等形态
各异的组织形态,在分子器件、微电子器件、生物医学等领域具有重要的潜在应用
[1]
前景 。近年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含功能性材料的自组装和用于药物控制释放等方
面,而对于胶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有序聚集等方面的研究比较少。嵌段共聚物自
组装胶束的尺寸一般在 10-100nm,其相互作用情况将对其稳定性、功能性等产生
重要影响。为此设计制备了系列的具有特殊相互作用嵌段共聚物胶束,研究不同
胶束之间、胶束与其它大分子之间在静电、氢键等作用下胶束的缔合、杂化和吸
附等特性。
聚苯乙烯-聚丙烯酸(PS-b-PAA)和聚苯乙烯-聚甲基丙烯酸氨基丙二醇酯
(PS-b-PAPMA)嵌段共聚物在水中自组装形成球型胶束,成核嵌段均为PS,成壳
嵌段分别为PAA 和PAPMA,在水溶液中两种胶束成壳嵌段间存在强的静电和氢键相
互作用,通过动态光散射和静态光散射研究证实两种胶束在水溶液中存在链交换,
并进一步形成杂化胶束。图 1 所示为两种胶束可能的链交换机理。讨论了胶束的
[2-4]
结构、温度和时间等对链交换的影响 。
Fig.1 Possible mechanism for formation of the hybrid micelles from unimacromolucule exchange
between PS51-b-PAPMA140 micelles and PS24-b-PAA116 micelles in water.
嵌段共聚物胶束的表面能比较高,随着溶液中溶剂的蒸发,胶束之间发生聚
集,一般情况下只能形成无规的结构。我们的研究发现通过小分子添加剂、相变、
界面效应和电场效应等诱导嵌段共聚物胶束进一步组装,形成雪花状、空心球状、
[5-8]
管状等新的有序聚集结构 。例如聚苯乙烯-聚 4- 乙烯基吡啶嵌段共聚物
(PS -b-P4VP )在异丙醇中自组装形成胶束的直径为312 nm,通过光散射、TEM
80 110
和SEM 研究证实其为空心囊泡结构,图2 所示为PS-b-P4VP 空心囊泡的异丙醇溶
液在 50 oC 溶剂挥发得到的形态,从图 2 可以看出,加热处理的方法可以促使
PS-b-P4VP 囊泡状胶束发生聚集,进而聚集体发生融合,形成管状聚集体,初步研
究证实,该转变与嵌段共聚物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及载体表面效应有关。
Figure 2. TEM images of the resultant tubular vesicles formed on a carbon surface (A), an enlarged
TEM image of the tubular vesicles shown in A (B), and an SEM image of the tubular vesicles
formed on a piece of glass slide (C).
这是一种新的获得微米及介观尺寸材料的新方法,以嵌段共聚物胶束为基本
单元可以得到多种新的结构形态。
致谢:本项目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474032)项目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L. Zhang, A. Eisenberg, et al., Science, 1995, 268, 1728-1735
2. Wangqing zhang, Linqi Shi, et al., J. Phys. Chem. B , 2004, 108, 200 –204
3. Wangqing. Zhang, Linqi Shi, et al., Macromolecules, 2005, 38, 899-903.
4. Wangqing Zhang, Linqi. Shi, et al., Macromolecules, 2004, 37, 2551-2555.
5. Li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