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我所理解的古诗创作“六要素”.doc
浅谈我所理解的古诗创作“六要素”
遂昌育才小学 刘淑萍
【内容摘要】上个世纪的百年风云中,西学大盛,白话蔚兴,文言废置。汉语教学中古诗文的吟唱、创作传统,衰微不振,学堂里“书声琅琅”“弦歌不辍”逐渐成为过往的历史,人们对古诗文的接触愈来愈少,对汉语音节与韵律的美感日益陌生。本文从六个方面探讨古诗创作:作诗的目的——诗言志;作诗的方式——吟诵;诗的声音美——格律;诗的独特情味——押韵;诗的基础元素——意象;诗的基本结构——起承转合。简而言之,读诗、作诗也非上青天之事,只要学会用正确的方法诵读诗,再加上对古诗词创作知识的些微了解,就能吟五言诵七字,如勤加练习,则可拾阶而上,登堂入室。
【关键词】诗言志 吟诵 格律 押韵 意象 起承转合
中国号称诗,自古以来,名篇佳作,诗歌源于民间,最初的诗人就是芸芸众生你我,不是咬文嚼字的诗人诗歌反映身边的自然景象与生活百味,识文断字者将其记录下来,流播日久,即成歌谣。然而,在上个世纪的百年风云中,西学大盛,白话蔚兴,文言废置。汉语教学中古诗文吟唱传统,衰微不振,“书声”“弦歌不辍”成为过往的历史人们对古诗文的接触愈来愈少,对汉语音节与韵律的美感陌生,又诗词格律有许多“规矩套子”,所以由敬生畏,大感神秘。合辙押韵,不过是取其自然流美,易易唱,并非“戴着镣铐跳舞”。诗词的创作,既不神秘,也不难学。曾经向一位老前辈请教如何写诗,他老人家听后哈哈一乐道:你来我我教你,一个上午就学会了!此语固然有些夸张,但大到山川河岳都可用寄托诗人的志向理想
我们来看唐朝诗人杜荀鹤写的《小松》: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小松》借松喻人,托物言志,意味深长。第一句,一个“刺”字准确地勾勒出它的外形特点,披满松针的小松隐于深草丛中,却坚强不屈、勇敢向上,有着强大的生命力。第二句,人们渐渐察觉到小松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出”字在结构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刺”的发展,也是“凌云”的开始。第三四句讽刺了“时人”的目光短浅,现实势利,在小松长成参天大树之前是不会被接纳的。其实,诗人是在借小松的命运感慨自己的落寞人生。杜荀鹤出身寒微,尽管年青时就才华横溢,但由于没有伯乐的赏识和提携,以至虽有凌云志,却无登云梯,一生落寞。
二、吟诵——汉诗文的活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是,如果读诗的方法不对,读得多也是枉然。自古读书皆吟诵百年前,没有一个中国人会朗诵,那时所有的中国人读书都是吟诵的由此上溯三千年,所有的中国人读书都是吟诵的。古之所谓“读”,即今之所谓“吟诵”,“风声雨声读书声”,今之“风声雨声吟诵声”。吟诵,有的有曲调,今称之为“吟咏”,有的没有曲调,今称之为“诵读”。吟诵是吟咏与诵读的合称。在韩国,在日本,关于汉诗吟诵的研讨经常举行韩国人、日本人、越南人,他们还会读中国诗我们中国人却已经不会读了!的目的运用声韵手段,把汉诗文的涵义完整深入地表达出来。一首诗有成千上万的吟诵调。地方不同,调就不同;人不同调也不同一个人吟诵两遍,可能不同。但是各地的吟诵遵循统一的规则哪个字长哪个字短哪个字高哪个字低哪个字轻哪个字重哪个字缓哪个字急,是有规定的,不可乱念。但是,是没有规定的,是个人的理解。因此,吟诵既有统一规律,又千姿百态。汉诗创作方式基本上都是“先吟后录”“吟罢低眉无写处,诗吟诵,后用笔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古体诗产生的年代较早,到南北朝诗歌逐渐向格律化方向发展,至唐朝形成一种格律严谨的诗体。为了与此前的诗相区别,唐人称这种为“近体诗“今体诗”,而把以前那些不受格律约束的诗体称为“古体诗”。
第四个特点是:遵循平仄格律,共有四个要求:
(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偶数位的字平仄必须严格遵循要求,奇数位则不然。但要注意唐诗特格和格律三忌:忌孤平,忌三平脚,忌三仄尾。
(二)同句相间。一句之中二四六字平仄是相间的,就是一平一仄间隔开。如第二字为平,第四字即为仄;第四字为仄,第六字即为平。
(三)同联相对。一联之中同样位置的字平仄关系是相对的,如第一句的“二四六”字是“平仄平”,第二句的“二四六”字则是“仄平仄”。
(四)邻联相粘。不同联,却又挨在一起的两句为邻联,比如第二句和第三句,他们的平仄要相同,即相粘。
格律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完全是源于汉语的特点和吟诵的需要。
首先,为什么是“一三五不论”,不是“二四六不论”,因为汉语是单音节语言,双音节结构,我们现在的词基本都是双音节词,而古代基本是双音节词组。双音节的词在口语中后面那个字念得重,是后重的语言。因此,“二四六”是比较重要的,只要它稳定了,前面的会跟着它走。
为什么要求“同句相间,同联相对,邻联相粘”?因为中古音雅言发音的一个普遍特征——“平低仄高”,平声字音低,仄声字音高。如果第一句是“平仄平”,那么吟诵起来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