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血化瘀在脑缺血中作用机制的探讨与分析.pdfVIP

活血化瘀在脑缺血中作用机制的探讨与分析.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般认为,所谓瘀血,是指体内有血液停滞,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 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均称为瘀血。它既是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某些 疾病的致病因素。瘀血的形成,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因气虚、气滞、血寒、血热等原因, 使血行不畅而凝滞。二是由于内外伤、气虚失摄或血热妄行等原因造成血离经脉,积存于 体内而形成瘀血。瘀血的病证特点因瘀血的部位和形成瘀血的原因不同而异,其病证虽然 繁多,但临床表现归纳起来则有以下几个共同的特点①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 拒按,夜间痛甚。②肿块,外伤肌肤局部,可见青紫肿胀,淤积于体内,久聚不散,则可 形成瘢积,按之有痞块,固定不移。③出血,其血色多呈紫暗色,并伴有肿块。④在望诊 方面,久瘀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唇甲青紫,舌质暗紫,或有瘀点、瘀斑,舌下经脉 曲张等征象。⑤脉象多见细涩、沉弦或结代等。 1982年和1986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两次对血瘀证诊断标准 进行了制定,1988年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又对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进行了修订,由此可 见,血瘀证是一种因血液的流动性和粘性异常而引起的血流量紊乱症,其本质既不单纯在 于“血”,也不单纯在于“脉”,而是在于由“血”和“脉”共同构成的血行,即血在脉 中的循环流动,概括地表现为“血行失度””’。 现代中风病的记载,最早见于《内经》所论“上气不足则脑贫血”,与缺血性卒中相 似。中医学诊断中风,主要根据临床症状,凡符合口眼歪斜、言语不利、半身不遂、甚至 昏仆不醒人事等即可诊断中风,具体又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大类,而缺血性卒中多归于 中脏腑的范畴。因此,这其中就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既无论从症状、体征,还是病因、 病理等方面,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辨证都无法和血瘀证联系在一起,而“以药测证”和中 医药百余年“循证”的结果都提示活血化瘀法确实对部分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有效,这是为 什么呢?随着微观辨证和辨证微观化的提出,加之现代医学手段的引入,尤其是血液流变 学和影像医学的发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客观量化的指标,从而弥补了诊断学方面的 一些不足.同时也为中西医结合缺血性脑卒中血瘀证的确定提供了坚实的基础【6H…。 然而,由于血瘀证的多样性、复杂性及某些病理变化的潜在性,以往的研究多是从一 个侧面进行研究,不能溯本求源地概括其全貌,所以远未能达到共识,随之的问题也不断 涌现。缺血性脑卒中究竟属于中医“中风”范畴还是“血证”范畴,一种观点认为其发病 急,发展快,以活动和意识障碍为主,符合中医“风”的特点,应按“中风”辨证论治; 另一观点则根据微观辨证的原则,其血液流变学的变化符合血瘀证的特点,影像医学又发 现有缺血(和/或合并出血病灶)的存在,应按“血证”辨证论治”。,且这种认识80年代 以来日渐盛行。因此我们认为,应根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原则,结合疾病发生发 展不同阶段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在急性期以“中风”辨汪为佳,在恢复期按“血证”论 治为妥,将“中风”与“血证”有机结合起来一同辨证论治,此论供同道商榷。 2.缺血性脑卒中的活血化瘀治疗观 首先,我们认为缺血性脑卒中的不同发病阶段有着不同的病理生理学基础,因此其药 物干预策略可能也存在多层次、分阶段干预的特点”’“’。目前,多项研究发现活血化瘀法 对病理状态下血小板活化因子的代谢有一定的拮抗作用,对动脉血栓的发生、发展有一定 的抑制作用。并且,该法对无论出血性中风或缺血性中风在血小板、血清纤维蛋白原等方 面出现显著的双向调节现象,并具有保护血管内皮细胞,改善纤溶系统及前列环素系统紊 乱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活血化瘀法可能主要作用于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即损伤级联 反应的炎症及程序性细胞死亡阶段。 其次,活血化瘀和溶栓治疗并非同一概念。中医学对于血瘀证的治疗一般主张采用活 血化瘀治则,也就是依靠某些药物的作用,把“血凝而不流”或“血不归经”的瘀血或 “死血”再重新恢复其“如水之流”或“行有荆纪”的正常之血,以实现“流通血脉、祛 55 除瘀血”的一种治疗方法,其中,“流通血脉”即活血是关键,“祛除瘀血”是活血的结 果。由此可见,“流通血脉”是活血化瘀的基本原理,也是近百种活血化瘀药物的共同作 用之处。但是,现有的资料显示:即使是水蛭、蛇毒制剂等,也仅仅和抗凝、降纤等治疗 联系起来,这种“良好的愿望”和严格意义上的溶栓治疗毕竟还不能等同。因此,寻找有 效的溶解血栓的“类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血化瘀”药物,仍然是我们今后中西医结合 研究的客观要求,也是

文档评论(0)

hnlhfdc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