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多样的风俗1拓展资料素材 冀教版.doc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多样的风俗1拓展资料素材 冀教版.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多样的风俗1拓展资料素材 冀教版.doc

(冀教版)四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拓展资料 第一单元 4. 多样的风俗 保定府的三宗宝 “保定府,三宗宝:铁球、面酱、春不老。” 这是一首广泛流行于保定及其附近地区的古老歌谣,几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 评剧 评剧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形成于唐山,故又名“唐山落子”。民国十二年(1923),创建该剧种的警世戏社在天津演出时,因其上演剧多有“惩恶扬善”、“警世化人”、“评古论今”之新意,纳名宿吕海寰建议,改称“评剧”;民国二十五年名伶白玉霜在上海拍影版《海棠红》,新闻界将评剧之称谓载于《大公报》,从此评剧的名字广泛传播于全国。 评剧源于冀东民间歌舞“秧歌”,秧歌是民间农历新正花会活动中的主要形式之一,由双人彩扮,对歌对舞,群体伴唱伴舞,锣鼓击节,唢呐或丝竹配乐伴秦,以歌唱民间生活故事、历史人物、四季风光为主要内容。明、清两代多有以唱秧歌为业者,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至清末,秧歌又汲取了乐亭皮影、鼓书等,遂演变成为具有冀东地方特色的“蹦蹦戏”。 蹦蹦戏初期为两小戏(一旦一丑),有唱有白,载歌载舞;所演剧目有百种以上,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和首尾贯穿的人物,以叙事体第三人称为其主要特点。音乐上也是向板腔体过渡的形态。因蹦蹦艺人所唱曲调以莲花落为主,并以竹板(节子板)击节,故有蹦蹦戏与莲花落之混称。演出形式是先以群体合唱“四喜歌”开场,再引出正戏。道光二十年(1840)后,农民以习蹦蹦戏谋生者日益增多,涌出了大批唱蹦蹦戏的艺人。由于艺人们各自所操的乡土方言和活动地域的不同,遂形成了东、西、北三路蹦蹦戏。光绪六年至二十六年(1880-1990)间,出现了许多半职业和职业性的班社。班社中优秀的蹦蹦艺人在互相竞争中,又彼此交流,互相汲取,从而推动了蹦蹦戏不断向前发展,将对口彩唱两小戏推进到三小戏(即拆出戏)阶段。 折出戏扮演者由三人称转化为第一人称,剧本由说唱体演变为代言体,出现了分场式的小型剧目,表演上也开始有了简单的脚色行当划分,表演上除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传统秧歌舞蹈动作外,在一些剧目中开始引进模拟现实生活的写实动作,同时也开始仿效大剧种的程式动作。但又不受严格的程式规范束缚,动作较为自由。念白以唐山地方语言为基础稍加韵化而成。音乐唱腔,初具板腔体样式。有了慢板、二六板、小悲调、锁板等;伴秦,以板胡为主,兼用唢呐、笛子;击节乐器甩掉了竹子板,改用枣木梆子并借用河北梆子锣经,启秦时以拉板胡者跺脚为令来指挥乐队伴秦。舞台设施只置一桌二椅和守旧,别无他物。 折出戏剧目计有百余种,大部分来源于两小戏,或影卷、梆子剧本。另一部分则是依据民间现实生活、时事传闻、古今传奇、历史小说、子弟书鼓词等编写而成。在折出戏时期,清光绪三十四年,由于光绪、慈禧的相继逝世,清政府下令百日内禁止娱乐活动,致使蹦蹦戏各班社处于瘫痪状态,多有解体。同年秋,一些艺人成立了庆春社。为防止当局禁演,遂仿照大戏模式对折出戏进行全面改造,大量汲取了梆子板式和锣鼓,使蹦蹦戏具有了大型剧种的雏型。改革后的蹦蹦戏,定名为“平腔梆子戏”。 武强年画 武强年画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遗产,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公元1403年前后),清乾隆至嘉庆(1611—1820)年间进入全盛时期。据有关史料记载,当时被称为年画之乡的南关,拥有144家画店,周围40多个村庄数以千计的农户有年画作坊,其中规模较大的“四大家”,在外地设有160多处批发点,行销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辽宁等十几个地区。 武强年画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民间艺术色彩,从设计、绘图、刻版、印刷都出自民间艺人之手。艺人们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构思,使画面造型优美,布局丰满匀称,线条挺拔简练,色彩鲜艳明亮。比如“虎”,就是艺人们从周代画虎于门以驱邪祈安的习俗沿袭下来的,其造型朴拙、有趣,同民间儿童玩的布老虎一样,威猛而不凶恶,生动可爱,是理想化了的艺术形象。 传统的武强年画,题材多为气氛热烈、符合劳动人民祈求人寿年丰、大吉大利的心理,表达的是人们热切的期冀和愿望。像“五谷丰登”、“福寿禄”、“年年如意”等,都是武强年画的主要内容。它采取象征、比拟、双关等手法,表达出民间艺术特有的浪漫色彩。如画一只喜鹊站在梅花枝上,取名为“喜上眉梢”;荷花里一只出水芙蓉,再画一条金丝鲤鱼,取名为“连年有余”等等,都是通过画面的物来象征寓意吉祥的内涵。由于武强年画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流派,1983年10月,文化部批准成立了“武强年画社”,并授予独立的出版权。为扩大生产规模,提高质量,该画社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设备和印刷技术进行了改造,增添r单色机、双色机、全开印刷机等,除保存传统的木版印刷和丝漏印刷外,还采取新技术、新工艺,从事木版年画胶印和胶印年历画、,户堂、挂历等生产,品种达100多个,年产和销售量均在10叩万张(册)以上,不仅销往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还远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jiqingyong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