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历史文化%2c打造郑州水域靓城-论郑州市地域水文化和城市水系规划建设.pdfVIP

传承历史文化%2c打造郑州水域靓城-论郑州市地域水文化和城市水系规划建设.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承历史文化,打造郑州水域靓城 一论郑州市地域水文化与城市水系规划建设 郑州市水务局王学军 郑州市引黄灌溉工程管理处鲁峰改杜冰峰 水不仅是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更代表着丰富而深厚的文化。人类依水而生,傍水而兴, 生产、生活与水紧密相依,社会发展与水共存共荣。有史以来,江河两岸就是人类的聚居地 区,经济相对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 水知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管子·乘马》)。西方学者艾兰在《水之道与德之端》一书中 把水喻为中国早期哲学思想的基本元素之一,古老中国儒家视水为“德行、五行之始”。“水” 字始终贯穿着中华文明,数千年来的传承与实践,形成了蔚为壮观的水文化成果。水文化发 展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分,随着时代的变化,水文化也在不断更新和发展。在不同地域, 也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地域水文化。 一、回顾历史,郑州有着丰富的水文化资源 郑州位于淮河上游和黄河中下游,地处中原中心腹地,西依中岳嵩山,北临黄河,东接 黄淮平原。素有“雄峙中枢、控御险要”之称,有“群贤毕至,逐鹿中原”之说。历史上曾 是水旱码头 “西控虎牢,东蔽大梁”,“北通逝燕,南达湖广”,以“九州腹地,十省通衢” 而享盛名。历史上从原始社会至秦汉时期一直是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郑州商 城遗址与大河村遗址、新郑裴里岗、登封王城岗等共同代表着中华文明摇篮,是中华民族的 发祥地之一。 郑州地域水文化历史悠久。黄帝建都新郑,相传教民“掘井而饮,抱瓮而灌”。 战国时期韩宣王约于公元前375年间在阳城铺设地下陶瓷管道供水工程。据考古发掘的登封 古阳城供水工程,从阳城东的告成北沟和城西的肖家沟引水入城的供水工程,共有八条输水 管道向城内供水,总长约有8千米,管道按高低分为两层,这与城内居民点的北高南低地形 有关。根据已发掘的3号管道来推测,比降为千分之二十,管道内径是12.3厘米。整个供水 系统有输水管(管道槽和陶管)、沉淀池、贮水设施、控制流量的四通管等组成,结构完整, 创建了我国最早的城市供水系统工程。 圃田,古地名,现为郑州圃田乡,位于郑州市东郊。《周礼·职方》里记载:“豫州其泽 薮日圃田。”((尔雅·释地》里将圃田泽列入中国十薮。先秦时代,这里湖面开阔,水肥草美, 一片汪洋泽国的景象。圃田泽一直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湖泽。道家名师列子(名寇,又名御寇、 圄寇、国寇)长期居住在圃田,并在这里修练道术,著书立说,((愚公移山》一文就是列子在 圃田居住时期创作的。今存列子祠在圃田乡圃田村北,在村东南有一座小型墓冢及墓碑,传 为列子墓。魏惠王十年(公元前360年),魏国兴修水利,开挖鸿沟,“西起荥泽”(从今荣阳 东北引黄河水南行),“横过济水”,注入今中牟与郑州间的圃田泽,是为大沟。二十年后,又 开挖运河把圃田泽的水引向东,大沟运河往北至大梁城(今开封市),然后绕过大梁城的东南, 向南注入沙水至陈(今淮阳县)后向南入颍水,这就是后人所称的鸿沟。鸿沟水源引自黄河, 水量非常充沛,再加上圃田泽的调蓄,因此和鸿沟相连通的汴水、沙水、濉水、颍水等河道 的通航能力大大提高。鸿沟的开通使淮北大平原形成了完整的运河网,圃田泽的调蓄在中间 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间推移,圃田泽水面逐渐淤积缩减,但是一直到明清,这里仍然 湖水泱泱,非常壮观,保留了大型湖泽与湿地景观。清代郑州学正徐杜撰写的《郑州揽胜赋》 里有如此形象的描写: 赫赫濯濯,在我东郊。东郊有湖,方可十里。 澄澈如鉴,一泓绿水。有蓄有泄,有源有委。 翠乌翔于波上,锦鳞游于渊底。 迎岸弱柳垂丝,满堂芙蕖放蕊。 二、传承郑州水文化历史,着力保护郑州水文化 郑州的发展也积淀了深厚的水文化,郑州水系是郑州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 重要载体,在郑州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十分宝贵的财富,需要我们 下大力量发掘、整理、继承并创新。与防洪、供水、排水、水环境建设相比,我们对水文化 研究仍处在相对幼稚阶段,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城市水文化的研究,另一方面要加强水文化的 保护。 首先要划定城市水文化保护区,呵护历史形成的水文化历史遗产。时至今日,郑州留存 的水文化遗产,依然是城市防洪、供水和水环境的主要设施,也是展示水文化历史的关键部 位。在城市发展加速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急需提前划定水文化保护区的范围,采取积极有 效的措施保护水文化遗产,创造条件恢复受到破坏的

文档评论(0)

baihualong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