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湘西民间竹编文化和工艺.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湘西民间竹编文化与工艺 张应军 王幼凡 彭黎 怀化学院艺术设计系,湖南 怀化 418008 摘要:湘西竹编工艺历史发展悠久,竹编文化底蕴深厚。数千年来,凝结着湘西人民朴素而 勤劳的智慧,一件件竹编制品使人们赞叹不已,刮目相看。课题组就湘西竹编历史发展渊源、文化 内涵、工艺创新进行了相应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为成熟的研究成果. 关键词:湘西民间;竹编文化;竹编工艺;竹编创新 二、湘西民间竹编文化内涵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竹文化的发源地,正如一位英国学者所说,东亚文明乃是竹子文明。竹 子挺拔清秀、枝叶婆娑、虚心劲节,吸引了无数文人墨客争相诵咏。宋代苏轼在《绿竹筠》中咏道: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使人瘦,无竹使人俗”。清代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许多咏 竹佳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韧,任你东西南北风”。高度赞扬了竹 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可见古人与今人对竹都有一种深切的眷恋。 湘西竹编艺术是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术。它以竹子为原料,精制成各种类型的工艺品,其独特的 构思、精美的造型、精湛的工艺,堪称世界一绝,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产物。 湘西民间竹编不仅具有较高的手工艺术,而且还富有较深的竹编文化内涵与典故。其代表湘两 竹编文化内涵的佳作有: l、湘西苗家的背篓文化。 湘西苗家背篓造型美观适用,有不少学者认为:“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 自古以来就有“篓不离背”的民谚。一只花背篓,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体现着一个民族的风格, 蕴含着千百年来湘西人民生活的机巧和智慧。就如麻阳苗族的花背篓还是湘西地区人民陪嫁的必需 品(见图1),其编织方法十分讲究。首先是用材,苗家背篓的用材,主要是取3-5年的南竹、金竹 或水竹,背篓上口锁边和背带用1.5-2年的嫩桃竹背带(也可用棕丝编织带、塑料编织带和布带); 其次是备料。备料是将山上或庭院周围所需编织的竹子砍网家中,通过锯、刮、破、匀、削等工序, 备成背篓的起底长经签,青竹丝,花窗短经签,口箍,锁口签,背带签,竹钉等原材料:再次是编 织。编织背篓的具体方法是:①从篓底起编,长经签织六边形眼(牛眼睛),原竹片横插在牛眼内做 成底板。②长经签从底板边缘转折向上编篓身,用竹丝以三绞丝方式与长经签相交密织若干圈,用 短经签与长经签斜向相交做第一间花窗;任用三绞竹丝又密织若干圈,短经签与长经签相交做第二 间花窗;继续用三绞竹丝编织若干圈做腰部,再织第三问花窗,短经签在此结束。◎上身部分以三 绞竹丝织成喇叭口,长经签扭口边,安装口箍,用桃竹嫩南竹蔑或塑料带子索口。④长经签扭边后。 余存的竹蔑头子在口箍下紧贴内壁织一条花辫,然后在底竹边缘沿着经签插满竹钉,起到稳固立地 的作用。⑤编织两根竹签背带,一端在篓内,一端在篓外周定于篓底,最后漆上生态透明发亮的油 漆。待干后,就可以上肩背背篓了。此背篓可以用来背小孩,常象征着多子多孙,人丁兴旺,因而 苗家人把它定为陪嫁的必需品。苗家夫妇结婚后,当小孩生下满30天或40天时,夫妻俩就要将穿 好衣服的小孩用小包被对角裹上,成喇叭口,小孩脚下被角折叠朝上,然后把裹好的小宝宝放进花 背篓里,背着宝宝到女方娘家拜见外公外婆或舅公舅娘。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同样可用此背篓背小 孩,便于大人生活和劳动。当小孩长到七个月时,苗家夫妇又将背篓腰间从上到下的第一个花窗孔 处用棉布条来回穿插成小布垫座椅,并在小布垫座椅前边中央处斜绊一根粗棉布条,将小孩两腿分· 开,使小孩在背篓里既能站又能坐,活动自如,有利于小孩的生长发育。 180 , 图l麻阳苗族花背篓 2、湘两苗家的烘笼文化。 湘曲曲家的烘笼,又称火笼(见图2)。笛家烘笼造型新颖,用途广泛,一是冬天取暖,白天提 着烘烤手脚,晚上放进床上被子里取暖后取出;二二是可烘干湿布片;三是陪嫁的必需品。湘西苗家 姑娘山嫁时,都要带上一只烘笼,常象征着新娘到男方后与男方家人温和而亲近,和和睦睦,幸福 美满。 湘pqfn家烘笼的编织j1:艺和使用方法是: (1)编织_r:艺。 ①准备一个陶钵装火炭和柴灰用。 ②取楠竹破蔑。一是经蔑;二是竹丝;三是提把

文档评论(0)

baihualong00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