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清末新政时期兴学经费的解决方案与实践.pdfVIP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兴学经费的解决方案与实践.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 试论清末新政时期兴学经费的解决方案与实践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张小莉 经过义和团运动的冲击和八国联军的入侵后,面对“变亦变,不变亦变”的国内国际 形势,清政府不得不宣布推行新政,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的变革。其中教 育变革的力度十分彰显,在全国掀起一股兴建新式学堂的热潮。然而,近代社会经济的衰败 状况与清政府财政艰窘的实情却使得兴学经费非常短缺,经费的筹措问题自始至终地伴随着 新式教育的发展。如何解决“需款极亟”与“筹款维艰”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主持学务的 政府官员和地方绅董们无法回避的最重要问题之一。本文试图梳理清末新政时期兴学经费的 筹措方案,阐释其在兴学实践中所衍生出的具体方式,并剖析这些经费筹措方式对近代教育 及社会的双重影响。 经费困顿与解决方案 1901年以后,由于国势没落的危迫,清政府不得不选择变通的道路,开始实施新政。 在这一时期,各个领域的变革都急需新式人才,旧式教育体制难以满足此种需求。而此时, 清统治集团内部影响政局的枢臣疆吏们也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看法:“诚以人才者立国之本, 而学校者又人才所从出之途也。以今日世变之殷,时艰之亟,将欲得人以佐治,必须兴学以 培才。”①也就是说,人才的培养必须由新式教育养成,必须大力推行新式教育。清廷也下谕 旨视兴学为第一要务:“方今时事多艰,兴学育才,实为当务之急。’’圆不仅如此,1902年 和1904年清政府还先后颁布了由管学大臣张百熙主持制定的“壬寅学制”(即《钦定学堂章 程》)和由张之洞主持重订的“癸卯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从制度层面为新式教育的有 系统发展提供契机。总之,清末兴学势所必然。 不过,如何才能比较顺利地落实兴学的具体政策和措施?负责主持新式教育的地方官员 都很清楚:首要和必要的一点就是要有经费的支持。正如两江总督端方所称“兴学首重筹款” @。护理四川总督王人文亦称“办学以筹款为先”④。 然而,当时中国社会经济状况的日益衰败,使得兴学经费的筹措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 水。近代以来,中国国门洞开,外国资本主义侵入中国,向中国不断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囝天津图书馆等编:《袁世凯奏议》上册,天津古籍}}j版社1987年版,第317页。 。《德宗实录》,卷五二三,《清实录》(五八),中华书局1987年版,第927页。 国《两江总督端奏道员捐款兴学请准移奖折》,《直隶教育杂志》1908年第4期,第4页。 。护理川督王人文宣统三年六月初二日折,见一档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文教类,第562号。 “近代中国与近代文化”学术研讨会 逐渐破坏了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再加上频繁的战争破坏和连年的水涝旱灾等自然 灾害,致使农业的发展非常缓慢,农村经济渐趋破产,而民族资本在封建专制与外国资本的 双重压迫下也举步维艰。总之,整个社会生产力处于极其低下的水平,政府的各项收入也相 当微薄。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岁入增加不多,但岁出却扶摇直上,至庚子赔款前已突破一 亿两关口。庚子之后,清政府对外赔款且支付外债本息,对内则筹办新政,百废待兴,财政 支出规模呈膨胀之势,甚至到了“库储一空如洗” o的悲惨境地。为完成这些赔款及外债,清政府便增税加捐,令各省分摊,到处罗掘, 加之各级地方官吏又乘机从中贪污中饱,形成恶性循环,致使社会经济更加凋敝。清政府亦 公开承认:“近年以来,民力己极凋敝,加以各省摊派赔款,益复不支,剜肉补疮,生计日 蹙。……各省督抚因举办地方要政,又复多方筹款,几同竭泽而渔。”圆。 较低的经济水平和严重的财政危机,致使清中央政府无力全面支撑兴办新式教育的费 用,地方政府更是难以全力应对兴办新式学堂的大潮。因此,如何解决教育经费不足的问题, 成为清政府各级主持学务的官员绅董们无法回避的难题。例如直隶沙河县劝学所总董刘鸿俊 禀呈该县办理学务情形时就感叹“款项未定”,“无米为炊,巧妇束手”,初等小学经费“皆 东拉西扯,并无的款可靠,故一值旱潦,遂纷纷解散,前功尽弃”@。 为了解决“需款极亟”与“筹款维艰”之间的矛盾,清政府主管学务的官员提出了一些 思路与方案,同时《钦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堂章程》中也提供了多种筹款方案。概况起 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筹措方案: 方案一:“酌筹官费”。

文档评论(0)

ww888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