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用融通和中国的文化的创新之路.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体用融通与中国文化的创新之路 武占江 “体用”是中国文化的特有范畴,19世纪末期,有人用“体用”范畴来概 括中西文化的关系,从而也指出了中国文化由传统转向现代的路径,引起了学术 界、思想界乃至政界的热烈回应,赞成者与反对者各执一词,争论激烈,流风余 韵一直延续到整个20世纪,今天仍有很大影响力。一些著名的思想家、学术大 师纷纷对此发表意见。20世纪30年代,陈寅恪声言,“平生为不古不今之学, 思想囿于咸丰、同治之世,议论近乎湘乡、南皮之间。”④80年代以来,中西体 用话题又被再提起,有复活“中体西用论者”,也有主张“西体中用论”者,华 裔学者傅伟勋提出了“中国本位的中西互为体用论”,④钱钟书对“体用”范畴也 进行过专门研究,但是在中西体用关系问题上仍然是见仁见智。之所以产生这样 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以“体用”范畴来概括中西文化及中国文化的创新路向确 实抓住了要害问题,令人欲罢不能;另一方面是“体用”范畴本身婉转多义,虽 然用的是同样的词汇,但是思想主张却相去很大。本文拟对“中体西用的提出 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用”范畴稍作梳理,在此基础上对中国文化的创新路 径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方家。 一、近代“中体西用论”的提出及分歧 比较早地表述“中体西用这一思想的是冯桂芬,1861年,他在《校郐庐抗 议》以提出“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之以诸国富强之术”,@这里虽然没有“体 用”字眼,但是被学界认为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源头。甲午战争之 后,学习西方成为喧腾众口的话题,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万国公报》一时成为舆 论焦点,同时,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舆论宣传也风生水起,关于中国传统 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关系及中国未来何处去的话题成为热议的中心。1895年,《万 ①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0页,上海古籍出 版社,1980年。 ②傅伟勋著:《从西方哲学到禅佛教》,第290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 @冯桂芬:《校郐庐抗议·采西学义》,第57页,上海书店,2002年。 国公报》华人编辑沈毓桂以“南溪赘翁”的笔名发表《救时策》④一文,声言: “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是比 较早地明确以“体用”范畴来概括中西问题的提法。康有为、梁启超也有类似的 看法。康有为在《奏请经济岁举归并正科并各省岁科试即试策论》中说:“夫中 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材?”㈤梁启 超云:“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无体不立,无用不行,二者相需,缺一不 可。”戊戌维新时期“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甚至成为士大夫群体的共识。江苏 按察使、江苏候补道吴之榛在给张之洞的上书中说:“议者谓,肄业泰西之语言 文字,何以中西名?义不难喻。为此,请于大贤者,创‘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冀开海内风气。④身居高位、贵为帝师的孙家鼐于1896年也曾这样表述@: 中国五千年来,圣神相继,政教昌明,决不能如日本之舍己芸人,尽弃 其学而学西法。今中国京师创办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 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其失传者,以西学还之。 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 无论是在野的文人、维新领袖还是还是权贵显宦,在以“体用”范畴来概括 中学、西学关系方面似乎并无异词,“中体西用”一时成为士大夫的共识。但是 张之洞提出“中体西用”之后,则引起轩然大波,“中体西用”论从此成为聚讼 百年的一大难题。张之洞的说法如下: 其学堂之法,约有六要:一日新旧兼学。《四书》、《五经》、中国史事、 政书、地图为旧学,西政、西艺、西史为新学。旧学为体,新学为用,不 使偏废。@ 其实张之洞的字面表述与上述诸人并没有什么不同,易惠莉教授认为张之洞 的说法正是本之于《万国公报》@,但曾经有过同样表述的维新派却对张之洞提 出了激烈的批评,严复在1902年的时候还对张之洞的说法耿耿于怀,他在《与 ∞《万国公报》第75卷 ④梁启超:《京师大学堂章程》(代)《皇朝蓄艾文编》卷十五,《学校》二。 ㈢吴之榛:《上张香帅请设中西学堂书》,《万国公报》第84卷。 @孙家鼐:《复议开办京师大学堂折》,《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戊戌变法》二。 @张之洞:《劝学篇》,第41页,上海古籍出版社,200

文档评论(0)

wuhuaiyu00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