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古典文献学及其知识结构刍议
刘玉才(北京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中心)
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
内容。但是现代文献概念,无论内涵外延均有扩大,因此学界改用古籍、古书、古典文献、
历史文献、古文献等名称界定传统文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以传统文献学为主要内容
的图书纷纷出版,但是题名有文献学、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古代文献学、古文献学、
古籍学、古籍整理学、校雠学等等,颇不一致。如此名目纷繁,足以说明学界对于文献学内
涵与外延界定的模糊,对于文献学概念理解的混乱。而文献学定义的纷乱歧出,实际是文献
学在目前学科体系中定位不清的直接反映。在官方颁布的学科体系里,古典文献学、历史文
献学、文献学三个分属不同『J类的-二级学科,不仅冠名均有文献学,且所辖内容特别是三级
学科名目,有相当程度的交叉。但是,因为所属门类不同,学术出发点和教学内容方面义存
在较人差异。既然文献学定义的纷乱有其学术分科的背景,在现行学术体系暂时无法改变的
情况下,任何统一文献学的内涵与外延,使之涵盖古典文献学、历史文献学与文献学三个二
级学科的意图,人概都是徒劳的。冈此,我们并不主张纠缠于众说纷纭的笼统定义,而是在
不改变现行学科体系的前提下,明确三个学科各自的知识架构,特别是核心知识的组成。具
体而言,就是通过知识分层的方式,划分出各自的核心层面、一般层面和专题层面知识,以
及背景知识。我们认为,在核心知识层面,三个学科具有显著的差异,而在一般知识、专题
知识和背景知识层面,三者则有较多的交义。本文旨在通过梳理文献与文献学的内涵外延,
明确古典文献学的知识结构,并阐述其在学术史的定位和对于传统人文学术研究的价值。
一、文献释义
“文献”一词始见丁.《论语·八佾》篇: “子日: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
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礼记·礼运》篇有类似
的文字:“言偃复问曰:夫子之极言礼也,可得而闻与。孔子日:我欲观夏道,是故之杞而
不足征也,哥得《夏时》焉;我欲观殷道,是故之未而不足征也,吾得《坤乾》焉。《坤乾》
之义, 《夏时》之等,吾以是观之。”可见孔子所谓“文献”,实际是基于“礼”而言。我
们知道,儒家的“礼”是囊括国家典章制度、历史文化乃至个人伦理道德规范、行为准则的
庞大概念。仅从大的方面讲,就有吉、嘉、宾、军、凶五类,如果细分,则号称“礼经三百,
威仪三干”。如此广泛的内容,代代相承延续,显然既需要有成文的记录,还要有熟悉相关
掌故和具体操作规程的贤才。故郑幺注《论语·八佾》篇:“献,犹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
27
以此二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就是以文章、贤才诠释“文献”。清刘宝楠《论语
正义》说得更明白:“文谓典册,献谓秉礼之贤士火夫,子贡所谓‘贤者识大,不贤识小’,
皆谓贤也。”由此可见,文献的早期含义,包括历史典籍、档案等文字资料和博学多识、熟
悉掌故的贤才两方面。所谓贤才,主要是着眼于其文化记忆和口传议论,实际相当于活材料。
元代马端临《文献通考》,最早以文献题作书名。该书自序阐释文献的意义云:“凡叙
事则本之经史,而参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f5,信而有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
所谓‘文’也。凡论事则先取常时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
官之纪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1F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显然,马氏对于文献的理解仍取义于《论语》,但是其作为“献”收录的诸臣奏疏、诸儒议
论,实际已经用“文”的形式表现,二者趋于一致。而且孔子所说的文献仅限于礼制,《文
献通考》则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
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二十四考,几
乎囊括了各项社会制度的历史沿革状况,可谓是广义的文献。其间《经籍考》更多达七十六
卷,几占全书四分之一,亦可见文献与经籍的关系。元人杨维桢《送僧归日本》诗引用秦方
士徐福东渡求仙、携带典籍赴日的典故,有“我欲东土访文献,!J]来中土校全经”句,“文
献”之意儿可等同于典籍。明代之后,更是经常用文献指代典籍资料,如明初编《永乐大典》
原名《文献人成》,署焦兹之名的《中原文献》,程敏政所编《新安文献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