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日本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探微
赵苗魏崇新
【内容提要】明治十五年(1882年)末松谦澄撰写了日本第一部中国文学史《支
那古文学史略》,从此拉开了日本人撰写中国文学史的序幕,随后日本相继涌现
了大批中国文学史著作。这些中国文学史著作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日本受到西
方现代史学方法的启发,对中国文学进行历史性的概括总结,以使日本的汉籍“导
之有序、学之得要”;另一方面是因为日本文学自古以来深受中国文学的影响,
编订中国文学史可以对日本本国文学起到“辨章学术、考境源流的作用。中国
学者于19世纪末开始进行文学史的撰写,并在体例编排和创作方式上受到日本
学者的诸多影响。作为日本第一部中国文学史,尽管《支那古文学史略》是西方
近代史学影响下的产物,然而在体例上还受缚于清代的国学框架,混淆了文学与
国学的界限,在内容上也有欠精细,但是末松谦诚对于中国文学史写作方面的尝
试,这一开拓性行为已经使他的研究具有了近代学术的意义。本文主要论述了《支
那古文学史略》产生的原因、主要内容、开创性价值以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日本中国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呈现出多姿多彩、壮丽辉煌的图景,
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然而最早对这些丰富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进
行总结并研究其发展规律的文学史却并非出自中国,而是肇始于19世纪末
的俄罗斯。1880年俄罗斯人瓦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纲要》由圣彼得堡斯塔秀
列维奇印刷所出版,这部《中国文学史纲要》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第一部中国文
学史。两年后即明治十五年(1882年),末松谦澄撰写了日本第一部中国文学
史《支那古文学史略》,从此拉开了日本人撰写中国文学史的序幕,随后日本相
继出现了一大批中国文学史著作。中国学者受此启发于19世纪末开始撰写本国
的文学史,据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记载,中国人窦警凡最早于光绪二十
三年(1897)撰写了第一部《历朝文学史》。不过窦氏的文学史影响不大,后
人多以黄人和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为最早,这批早期的文学史著作在体例编
排和创作方式上都受到日本学者的影响。
末松谦澄的《支那古文学略史》晚于俄罗斯瓦里耶夫的两年,早于中国窦警
凡十五年。末松谦澄在序跋中并未提及瓦里耶夫的中国文学史,他是否曾受到俄
罗斯瓦里耶夫的启发不得而知,不过他的《支那古文学略史》和瓦里耶夫的《中
国文学史纲要》在结构上有一些相似之处,这也表现出早期文学史所共有的特征。
首先,两部书都重视传统儒学,瓦里耶夫不仅介绍诗歌、小说、戏剧等“美文学,
而且以儒学为线索,全面系统地评价诗经、论语、诸子百家等。瓦里耶夫认为博
153
大精深的中国文学的基础是儒学,因此不能把文学史局限在长诗、小说、戏剧这
样狭小的范围之内。1末松谦澄的《支那古文学史略》同样重视春秋战国时期的
儒学典籍,而对于诗、词、戏曲和小说等主要的文学体裁却论述较少。其次,两
部文学史所述内容均比较庞杂,收录了一些并非文学的内容,如瓦里耶夫将《史
记》、《资治通鉴》、《说文解字》、 《齐民要术》等统统纳入文学史的范畴,
末松谦澄虽题名为“支那古文学史略”,实际内容也常常逸出古文学的范围,如
《周官》、《管子》、《老子》、《孔门诸书》、《左传》、《国语》等,基本
上以经学和诸子为主。由此看来,早期中国文学史中所存在的经史子集不分家的
现象其实并非中国所独有,而是在末松谦澄、瓦里耶夫所著的中国文学史中就已
经初现端倪。窦警凡、黄人、林传甲所撰的中国文学史,包括在当时产生了广泛
影响的谢无量的《中国大文学史》都没有跳出这种传统学术的苑囿,混淆了文学
与国学的疆域。2由于没有完整的文学史观,早期的文学史创作不得不从中国的
传统思想中汲取养料,以传统的目录学、文苑传为参照建构文学史框架,这在早
期的中外文学史著作中其实是一个共同存在的问题。
末松谦澄(1855—1920),日本福冈县行桥市人。早年是东京日日新闻社的
记者,1878年4月前往英国伦敦任外交官。1886年回国后,历任日本法制局长
文学博士称号。由于伊藤博文的赏识(伊藤博文将女儿生子嫁给末松谦澄为妻),
末松谦澄在政途上可谓平步青云。1885年伊藤博文出任日本首届内阁总理大臣
兼宫内大臣,时值末松谦澄在英国任外交官、 《支那古文学史略》出版不久,
于公于私末松谦澄当时的地位都非同一般,有趣的是在《支那古文学史略》的版
面上,却特别刊印“福冈县平民末松谦澄”的字样。末松谦澄虽与伊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