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7三杨庄村落遗址折射出的汉代农耕文化
张履鹏郭春显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鼎盛时期,自汉代以后,北方游牧民族
与中原农耕民族的军事冲突与经济文化交流的结果,实现了东部农耕区域
与西部游牧区域的两大文化区域的历史融合;同时黄河流域的粟旱作和长
江流域稻水作南北两大农耕文化的相融合,从而形成了汉族农耕文化的核
心。个体小生产农业特征得到很大发展,传统农业的发展道路就是在汉代
形成的。汉代农耕文化的亮点表现是: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
主体经济;由休闲制过度为轮作制;实行条播垄作,已经使用三角耧等
等。这些在汉代奠定的农耕文化,在不断发展中,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
当今。当前条播仍在广大农区应用着,垄作法在东北地区称为“稼扣轮作
制”。而且证明是较好的耕作制度。
常言说:“一滴水能够折射出大海”,近年出土的三杨庄汉代聚落遗
址,则能折射出汉代农耕文化、农业生产水平、农村经济状况、农村社会
结构的全部面貌。河南省内黄县在2003年清理黄河故道中,发现了一处
规模宏大、保存完整的汉代村落遗址。发现真实村落在国内还是首次。保
存有完整的村落、庭院、道路、田垄,是两千年的村落再现。庭院生产、
生活功能设备齐全,内存有铁犁、石碓、石磨等农具。遗址的时代定为西
汉、东汉之交。其遗存的屋瓦大部保存完好,有大块的板瓦和筒瓦。汉瓦
在国内发现的规格形势,与现今发掘的是一致的,确定是汉代遗址无疑。
屋舍中还发现有王莽时代的古币,所以遗址的时代定为西、东汉之交也是
合适的。
一、遗址展现了汉代在“名田制”下小农经济文化的格局
名田制的特点是按照户主的爵位确定应该占有的田亩和宅院。这个小
村落所发掘出来的庭院格局基本一致,都是坐北朝南的两进庭院。有西门
房、东厢房、西厢房、主房组成,主房完全符合汉代“一堂二内”的自耕
224_(二)专业篇
农格局。院子的南大门外有用砖砌的水井,并有铺就的小道连接院门前。
庭院西墙外还有一曲池塘。院内大¨旁有狗窝,还有厕所、牛棚,磨房,
生产、生活功用很是齐全。各户庭院形势、功能相同,大小虽然有些差
别,或与家庭人f1多少有点关系。一处较大衅的是:南北长20米,东西
宽18米。所见到的宅院小农户,未见到有大户人家,都是小户刊的。按
照名田制的规定,儿子大了要另立门户,不允许普通农户超过卣亩的限
度。从各方面政策保证F{耕农经济的实施。
从13处庭院遗存和对其中4处的发掘,可以看到汉代村落的格局。
每家宅地都足独立的。而户与户之间并不紧连,中间均有距离25米到50
米农田毗地相隔,所以有“毗邻”的说法。有小道路相通,连接公共大
路。与宋代以后在佃耕制条件下,村落是房舍成排,有街有巷,连墙搭檐
的形式大有差别。说明汉代村落格局是受名田制的田宅规定的影响。原因
是每个没有爵位的普通农户,宅地是规定900方步(().375亩)。一般建
筑屋舍不过占120方步。宅地南界边是住宅正门;大量的余地左右两侧是
农地、桑同;北面是林地。所以各户都是互不相连的。i杨庄村落遗址和
睡虎地秦简、张家山汉简可相互印证名田制的执行。
三杨庄村落遗址折射出的汉代农耕文化●225
二、遗址
田垄的再现,其重要性还在丁了解汉代的农业生产实际状况,农耕水
平。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的耕作制度,在秦汉以前主要是施行最简单的
缦田法。缦田是“不为垄者”,即没有行垄的耕作法,是一种粗放农作方
式。凼为缦田是撒播,无行无垄,缺点很多。它虽然可以在播种时节约劳
力,但浪费种子,而且幼苗长出后密集丛生,中耕、除草都需要付出额外
的劳动。由于田间管理不严密,产量相当低。后来逐渐出现了有垄的条播
法(也就是垄作)。据《汉书·食货志》载:西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推
行了“代田法”,由于是文献记载,说法颇多,莫衷一是。三杨庄汉代遗
址中发现的大面积耕作农田可以为我们真正理解汉代的“代田法”提供真
实的实物样本。三杨庄汉代农田遗址上,还留有清晰的巾蹄印记和车辙印
记,说明牛耕已很普遍。
《汉书·食货志》的原文为:“(赵)过能为代田,一晦三酬。岁代处,
故日代田,古法也。后稷始酬田,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酬,长终亩。
故其《诗》曰:‘或耘或耔,黍稷慑慑’。耘,除草也:耔,附根也。言苗
少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垄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凝僚而盛也。其
耕耘下种田器,皆有便巧。”以上记载,正符合三杨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