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定云:“司母戊鼎”不可改名为“后母戊鼎”.pdfVIP

曹定云:“司母戊鼎”不可改名为“后母戊鼎”.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 年/2 月/27 日/第 A07 版 争鸣 “司母戊鼎”不可改名为“后母戊鼎” 曹定云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不管是从历史之真实,还是从字义以及语法结构进行分析,“司母戊”都不可以改为“后母 戊”;改了,就会与字义不符,与铭文中的语法结构不符,更与历史真实不符。 2011 年 3 月 6 日中午12 点,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30 分》播发了一条简单的文物新闻, 主持人和记者将大众熟知的殷“司母戊鼎”读成了“后母戊鼎”。很多人认为,主持人和记者犯 了一个低级“错误”:将“司”字错念为“后”。但很快又传闻:这不是他们的“错”,是国家博物 馆正式将“司母戊鼎”改名为“后母戊鼎”了。 3 月 11 日,有记者在全国政协会议上听到了全国政协委员、国家博物馆馆长吕章申在提到文 物保护时的发言。他在发言中,开始仍说“司母戊鼎”,后来就改口为“后母戊鼎”。就在同一天, 修整后的中国国家博物馆重新开馆,在“中国古代青铜艺术”专题陈列中,“司母戊鼎”正式更 名为“后母戊鼎”。至此,“司母戊鼎”改名的消息正式被确认。 “司母戊鼎”改名风波 “司母戊鼎”改名的消息传开后,引起极大反响:文物、考古、历史界学者大多数不知此情, 缺乏思想准备;社会上不少群众亦感到芒然,不知何故。他们从中学时代的教科书中,就知道有 “司母戊鼎”,是国之重宝,并引以自豪。如今,一下子改名了,念成“后母戊鼎”,很不适应。 3 月 21 日,杨雪梅在《人民日报》发表《“司母戊鼎”更名之思》一文,对“司母戊鼎”改名的 来龙去脉作了交待,她说: “对一个知名度很高的文物进行更名,还是应当适当考虑大众的感受, 业内人士所共知(按:并非共知) ,外界却未必知晓。有关部门还是应及时做一些解释工作,让科研 成果更好地普及,避免引起误解、误读。” 3 月 24 日,曹宗国在网上发表《“后母戊鼎”得名之虑》一文,他说: “《人民日报》发表的 杨雪梅的文章《“司母戊鼎”更名之思》已经把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都说清楚了,不过我觉得这‘悄 然更名’除了欠考虑大众的感受,让许多相关部门和人士感到来不及配合之外,恐怕还有突然造 成既成事实,压制学术争鸣之嫌。”他的话虽然重了点,但却值得深思。 “司母戊鼎”名称来由与以往分歧 1939 年 3 月 19 日,“司母戊鼎”出自河南省安阳侯家庄武官村,为当地村民挖掘。出土后, 为躲避日寇掠夺,又埋入土中,1946 年重新挖出。此器曾作为蒋介石的寿礼,于同年 10 月底运 往南京,后藏于“中央博物院”。1959 年由南京博物院移交给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前 身) ,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国之重宝。至于“司母戊鼎”之名,公认是郭沫若院长 所定。鼎铭共三字,即“司母戊”。 “司母戊鼎”定名之后,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无人提出异议。这表明:这一名称为绝大多数学 者所接受。著名学者如罗振玉、商承祚、王襄、董作宾、于省吾、胡厚宣等,都对甲骨文中的“司” 字作过考释,认为“司”与“祀”、“祠”意义相近。他们的考证自然有广泛的影响。故大家对“司 母戊鼎”之定名没有提出异议,也就不足为怪了。 到了 1962 年,台湾学者金祥恒首先提出异议。他在《释后》一文中,将甲骨文中的“司” 字释为“后”。他说: “《说文》: ‘司,臣事于外者,从反后。’从反后,其实为一字……因甲骨文 求对称,常常正反书之,其实为一字。左右对称,故司之说解为臣事于外者,与后发号者君后也, 其义一之与二也。许氏不见真古文,不知为一字,强分为二,而易其说解。”在金先生看来,“后”、 “司”原是一字,本义是“后”。按此理解,“司母戊“自然是“后母戊”了。1969 年,台湾另一 第 1 页 共 3 页 位学者丁骕在《说后》一文中,对甲骨文中“司”、“后”二字进行考证,也认为此二字原本是一 字。与金先生不同的是,他认为“司”是本字,“后”是假借。他又说: “反‘司’为‘后’字只 适用于称母,或者不是法定先妣之女字,如‘司母辛’、‘龚司’等。此假司为后之字,实含有尊 崇之意,因‘后母’不能是‘后母’,当作‘母后’解也。”按丁先生的解释,“司母辛”要读作 “后母辛”,那“司母戊”自然应读作“后母戊”了。 金祥恒、丁骕二位先生根据甲骨文材料,指出《说文》中“司

文档评论(0)

july7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