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1,2 2 2 2∗
郑燕芳 ,刘春芳 ,刘亮亮 ,林娜
(1.福建中医药大学 福建 福州 350108;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 北京 100700)
[摘要] 本文对双向调节的涵义、沿革,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影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重在探
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以及中药的药性、剂量、炮制、成份、配伍和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等因素对中
药双向调节作用的影响, 以期为深入研究双向调节的实质和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中药 双向调节
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 是现代中医药研究领域出现的一个新术语,是中医药治疗疾病的
一大特色,尤其是在治疗某些疑难病证时,运用双向调节的方药,常可获得良效,因此日益
受到关注和重视,是目前中医临床和中药研究的热点。近三十年来,在临床和实验研究领域
对双向调节的研究均取得一定进展。本文对双向调节的涵义,及其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和影
响因素进行归纳、总结,重在探讨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以期为深入研究双向调节的实质和
指导中医临床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1 双向调节的涵义与沿革
1.1 双向调节的涵义
双向调节的内涵相当广泛、丰富,认识尚未统一,对其内涵的表述也不尽相同。在80
年代,吕恩武[1]认为:“中药双向调节作用,指当机体(包括生物材料)处于失去平衡状态时,
给同一成分或同一复合成分的方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或可使机体从
低下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其特点在于同一方药可调节截然不同的两种状态(或过程)”,侧
重点在于中药的自身因素对其双向调节作用的影响。90年代,张宏方[2]从机体生理病理状态
角度出发,提出:“中药、方剂最终作用的对象是机体,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的不同,中
药与方剂对机体便产生不同的双向调治作用,由于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的不一,同一疾病
反映出的临床症状截然相反,用同一中药及方剂加减治疗,可达到治疗之目的”,开始关注
机体的生理、病理状态对双向调节作用的影响。 在2002版侯家玉[3]主编的中药药理学教材
中,将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定义为:某一中药既可使机体从亢进状态向正常转化,也可使机
体从机能低下状态向正常转化,因机体所处的病理状态不同而产生截然相反的药理作用,最
终使机体达到平衡状态,开始关注中药与机体的相互作用对双向调节作用的影响。
从以上各家对中药双向调节的不同表述可以看出,其所阐述的基本涵义是一致的,但
是不同时期研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 现代对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经历了从侧重中药自
身因素影响,到机体状态的影响,再到中药-机体相互作用对双向调节作用影响三个阶段。
作者认为,中药双向调节作用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药物与机体两个方面,探讨的是中药在不同
炮制、剂量、配伍等条件下,或是由于机体所处的生理、病理状态不同,从而产生截然相反
的药理作用。
1.2 双向调节的沿革
古代虽无双向调节这一词,但是关于双向调节的中医治法多有记载,起源可以追溯到战
国时期的《黄帝内经》,如《素问·玉版论要》有“阴阳反他,治在权衡相夺”。关于双向
作用的药物记载首见于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书中列为上品之蒲黄能“止血,消瘀血”。
汉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和《经匮要略》中,首开温清补泻、升降散收等双向性配伍
的先河。唐宋时期,双向性配伍的方剂得到推广应用。金元时期,张元素首倡升降浮沉的药
性理论,并在《医学启源·药类法象》指出:附子、甘草、当归、黄芪、黄连等中药具有可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青年基金
[第一作者] 郑燕芳,讲师,研究方向:中药药理
[通迅作者] *林娜,博士,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中药药性理论与中药药理研究工作
Tel :(0102869, E-mail:linna888@163.com
482
升可降的双向药性。明代李时珍贯通诸家所论,编著了《本草纲目》,并在书中首次提出:
炮制能改变药性,如蜂蜜“生则性凉,故能清热;熟则性温,故能补中”。清代和民国时期,
攻补兼施、寒热并用、相反相成等中医治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迄至现代,中药的双向调节
理论受到空前重视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电子物证初级试卷及答案.doc VIP
- 烟雾病和烟雾综合征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4版).pptx VIP
- Q/CR 549.5-2016 铁路工程土工合成材料 第5部分:土工布.PDF VIP
- GB50168-2018 电气装置安装工程 电缆线路施工及验收标准.pdf VIP
- 人行天桥钢箱梁施工方案.doc VIP
- 建筑工程领域AI应用现状与趋势研究报告 -AI in AEC.docx
- 第5講移民实边:明清时期的边疆移民(4课时).ppt VIP
-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精编知识点(背诵用).doc
- 冶金企业全要素评估表(人机物环管).docx VIP
- 一种建筑工程管理用安全防护栏.pdf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