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保护肠黏膜屏障延缓大肠癌复发转移与中医药防治优势.pdfVIP

重视保护肠黏膜屏障延缓大肠癌复发转移与中医药防治优势.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优秀毕业论文,完美PDF格式,可在线免费浏览全文和下载,支持复制编辑,可为大学生本专业本院系本科专科大专和研究生学士相关类学生提供毕业论文范文范例指导,也可为要代写发表职称论文提供参考!!!

VEGF的表达上显著高于正常组,但这两种证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具体原因可能与患者先天禀 赋及饮食有关,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据以往研究表明绒毛状腺瘤较管状腺瘤癌变率偏高,但管状腺瘤及绒毛状腺瘤的发病率各报道 均有不同。此次根据对三组腺瘤证型的病理特征比较发现,结肠腺瘤各中医证型之间病理特征无明 显差异(见表2),可能与我们纳入病例例数偏少有关。另根据对三组证型纳入的患者的结肠腺瘤 的生长部位、表面形态、腺瘤大小及患者的年龄性别进行统计发现,结肠腺瘤好发部位以左半结肠 多见,降结肠、乙状结肠、直肠腺瘤检出率依次增高。而且多见于40岁以上成人,男性稍多于女 性患者。与目前关于结肠腺瘤的报道统计相符。 结合病理分型及临床特征,故凡病理确诊为结肠腺瘤,且体积较大(3cm),表面糜烂或有溃 疡,且覆有浊苔,呈分叶状或菜花状,中医临床辨证为脾肾阳虚证者的患者应高度警惕,因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在三种证型中最强,其恶变的可能性越大,对于辨证为脾虚湿滞、脾肾阳虚的患 者亦不能掉以轻心,均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态度,治疗上西医的方法首选为结肠镜下切除,中医应按 照辨证施治的原则,对于湿热蕴肠,治以清化湿热、调气和营;对于脾虚湿滞,治以健脾化湿、行 气导滞;对于脾肾阳虚,治以补肾健脾、益气扶阳。对于结肠腺瘤已经钳除或行粘膜下切除的患者, 亦应定期观察、随访、并行结肠镜复查,一旦出现排粘液便、血便、腹胀等临床症状,或镜下复查 发现腺瘤复发,应引起足够的重视,积极治疗,防止癌变。 大肠癌发病机制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纪云西黄贵华陈国忠李生发梁尧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广西南宁(530023) 摘要本文就大肠癌发病机制及本病的中医病因病机、中医药治疗进行综述,并对目前存在的 问题进行了展望,以期提高本病疗效,减低治疗药物毒性和副作用。 重视保护肠黏膜屏障延缓大肠癌复发转移及中医药防治优势 吴洁孙桂芝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 大肠癌是指发生于结肠、直肠的恶性肿瘤。其好部位依次为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 降结肠、横结肠。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位居肿瘤第二位。大肠癌发病率在我国所有肿瘤发病 率中排名第五位,而且其上升趋势明显,约为每年4.2%,远超2%的国际水平。目前我国每年大肠 癌新发病例已超过17万,而且发病年龄明显提前(中位发病年龄为58岁),比欧美等国家提前12~ 18年。中国癌症预防与控制规划纲要》(2004.2010)将大肠癌与肺癌、乳腺癌、肝癌、食管癌、 胃癌、宫颈癌、鼻咽癌列为我国现阶段重点防治的八大癌症。因此大肠癌的防治任务非常必要。 l 大肠癌复发转移率高、致死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深入研究大肠癌复发转移机制,探 寻有效药物,进而延缓大肠癌复发转移的研究意义重大。 目前手术切除为大肠癌的根治性治疗措施,对于liB期以上或具有高危因素的II期术后患者化 疗和/或放疗是术后常规治疗,但仍有约50%的大肠癌患者于手术根治后2年内可出现复发或转移, 其中70%的大肠癌患者可出现肝肺转移。大肠癌的复发转移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也是导致大肠癌患 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所以研究大肠癌复发转移机制,探寻有效药物防止复发转移具有重要意义。 大肠癌复发转移受多种基因调控,是多步骤、连续的、十分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其复发转移机 制主要涉及以下四个方面:(1)大肠癌的发生和发展包括许多原癌/抑癌基因的改变。Ki等利用eDNA 等。其中,c-myc的扩增与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相关。血清中c-erbB.2的水平与大肠癌演进晚期及肝 癌侵袭转移中起重要作用。一些整合素、选择素、血管生成因子、细胞因子、转录因子、信号转导 因子等转移相关分子在大肠癌肝肺转移中亦发挥作用。(2)大肠癌复发转移的发生机制与肠黏膜损 An等人研究发现:肠黏膜上细胞连接蛋白-跨膜蛋白 伤,肠黏膜的高渗透性密切相关。Guangyu 达减少与大肠癌复发转移有关。(3)大肠癌可通过①直接侵入;②沿淋巴.静脉通路;③渗入静脉 三种方式静脉侵袭。(4)血道转移:肝脏接受大部分腹内脏器的门静脉引流,因其丰富的血流、高 糖而低氧含量状态,以及狄氏间隙内富含营养的滤过液,使其拥有转移癌的最佳生长环境。 2肠屏障功能障碍尤其是肠黏膜损伤及肠道炎症是大肠癌复发转移促进因素。 正常肠道黏膜屏障

文档评论(0)

ygeorcgd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